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大寒小寒,無風也寒
防寒保暖仍需做好
俗話說「大寒小寒,無風也寒」,作為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也是冬春節氣交替的轉折點,但此時氣溫仍相對較低,依舊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的高發期,特別是老年人群。
圖源:攝圖網
防寒保暖沒做好,人就容易感受寒邪而發病。寒是冬天的主令,易得寒病。寒氣主要有兩個性質,易傷陽,易凝滯。
1、寒易傷陽,陰盛則陽病
寒冷的冬天最易讓人想到什麼?陰氣十足。
寒為陰氣的表現,其性屬陰。陽氣本可以制陰,但若人體的陽氣不足,就容易被陰寒所傷。
若是寒氣太盛,體內陽氣不足以驅趕寒邪,反被陰寒之邪致勝,「陰盛則陽病」。
2、寒性凝滯,易得痛症
凝滯,是凝結阻滯的意思。人身體氣血津液的運動,全仰仗陽氣的溫煦推進,氣血才有暢通無阻。
寒邪侵入人體,使得氣血經脈失去陽氣的溫煦,容易使得氣血凝結阻滯,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所以疼痛是寒邪入侵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天冷時,氣血血液凝滯,血液不通行。若寒客肌表,經脈凝滯,則頭、身、肢節劇痛。平素有肢體關節病患者,受寒邪而疼痛,稱之為「著痹」。所以北方人多有關節病,一到冬天就痛得厲害,喜歡到溫暖的地方過冬。
除了防外寒,還要注意內寒
有很多人覺得,即使天氣寒冷,現在暖氣足,防寒保暖做到位,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很冷?
1、什麼是內寒?
有一種寒叫「內寒」,寒從中生,機體陽氣虛衰,其溫煦氣化的功能減退,虛寒則內生。
「寒從中生」是指:機體溫煦氣化功能減退,導致虛寒之體,此種人冬天最難過,在內陽氣不足,溫煦功能退化,在外寒氣侵襲,衛陽不能抵擋,內外夾擊,寒上加寒。
內寒的主要有2個表現:
一是溫煦失職,虛寒內生,呈現出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或是因為寒性凝滯,使筋脈收縮,血行不暢,導致筋脈拘攣、肢體關節痹痛。
二是陽氣不足,氣化功能減退,水液得不到陽氣的溫化,導致寒性的病理產物積聚或停滯。陽虛內寒的人,容易受到濕氣、痰飲之氣感染,出現尿、痰液等排泄物清冷,或腹瀉便溏等不適。
2、外寒內寒會互相轉化
▶內寒:是因陽氣受損,陽不勝陰導致「寒」,所以一切損傷陽氣的事都可能會導致內寒的產生。
其中包括外感寒邪、冬日裡防寒不當或夏日貪涼過度吹冷氣機使陽氣受損;或寒從口進,肆意食用寒涼生冷食物,損傷脾陽;又或是作息不規律、喜熬夜,陽氣得不到休息,導致陽氣過度消耗。所以內寒的特點是虛損,以虛為主。
▶外寒:則是我們一般說的「著涼」,因為受到寒邪外侵襲,又可與風邪、濕邪等相兼為病,以「寒」為主,以實為主。
但兩者相互聯繫,外來寒邪入侵人體,積久不散,則能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內寒;若是陽虛內寒體質之人,也容易感受外寒,兩者可相互轉化。
圖源:攝圖網
3、外寒易傷肺,內寒易傷腎
外寒易傷肺,肺為華蓋,具有宣發衛氣循行體表的功能,是人體的保護傘,所以肺氣若是充沛,則外邪難入侵,即使受寒後,也能迅速解表散寒。所以寒邪入侵,發熱咳嗽,鼻塞流涕,不僅告訴你寒邪來了,也意味著肺衛這時候也受傷了。
內寒易傷腎,內寒多與心,脾、腎有關,且與脾腎關係密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能達於肌肉四肢;腎陽為人身陽氣之限,能溫煦全身臟腑組織。故脾腎陽氣虛衰,則溫煦失職,最易表現虛寒之象,而尤以腎陽虛衰為關鍵。
冬日驅寒之道
2個方子防外寒、驅內寒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益肺固表、溫陽散寒,達到有效的預防寒邪侵犯呢?
1、一粥一湯,補肺氣防外寒
① 益肺黃芪白術粥
材料: 黃芪30g、白術15g;大米100g;
做法:將白術和黃芪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即可。每1-2日1次。
黃芪有補氣固表之功效,配以白術健脾益肺,有培土生金之意,適用於平素體虛的人群,若是怕上火,可以將黃芪換成有「南黃」之稱的五指毛桃。
② 散寒防風生薑湯
材料:防風10g,生薑10g;
做法:將上述兩種材料洗淨放鍋中,用水煎煮10多分鐘,可以加紅糖,也可以不加。一天喝2次,一般1~2天。
生薑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可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與生薑合用不僅祛風散寒,還可祛濕邪,適用於受涼感寒或戶外工作的人群,服用後致微微出汗為佳。
圖源:攝圖網
2、一「艾」多用,溫陽驅內寒
說到驅寒溫陽,不可不提萬能的艾草,艾全身都是寶。
《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端午時,民間也有腰間別艾草,門口掛艾草的習俗,取辟邪祛穢之意。
《綱目》:「溫中,逐冷,除濕。」艾草性溫,可入脾、肝、腎經,可理氣血、逐寒濕,有溫經、止血、安胎之效。對於外寒束表,或是寒邪直中臟腑,又或是陽虛體質,寒從內生者皆可使用。
① 艾葉泡腳,助寒邪外出
冬日手腳冰涼者,可試試睡前泡腳,熱水中加入艾葉,可溫經通絡,或是浸泡手腳關節冷痛處,助寒邪外出,效果也是極好的。
《本草綱目》還提到寒濕腳氣之人,也可將艾草放於襪子中,可謂是百搭百用:「艾根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② 艾根燉雞,溫經絡祛寒濕
原料:雞(老母雞為佳)1隻,艾根50克;
做法:雞肉剁塊,過紅鍋煸炒去血腥增香,洗淨艾根,投雞塊於艾根上,加入拍裂的老薑,清湯;置旺火沸水鍋中蒸2個小時後,挑出艾根,下鹽調味,出鍋上席。
這是一道經典的客家名菜,下至月經不調之人,上至手足不溫的阿婆,都適用。可祛一切寒濕。
③ 艾灸穴位,「透諸經,祛百邪」
艾若灸之則可透諸經,祛百邪。若是外感初起,可灸大椎、肺腧等;若是關節冷痛,可灸痛處即可;若長期腹瀉、腹部脹痛,可灸神闕、中脘;若是下元虛衰,可灸關元、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