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1張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2張

本文原標題:

人體入藥與中醫的道德困境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3張

本草里的「血餘」一味

前一陣子,一位浙江朋友來信,說是久病血漏,請一位青年中醫開方抓藥,草藥一熬,惡臭滿屋,氣味怪異,湯藥入口,直想嘔吐。問我這方法還能用不?是哪味藥出了問題。

我趕緊制止,說這是身體的本能抵觸,近乎生理上的「自體排斥」,不能再用。要她發來方法,看是哪種藥物產生的毒副反應。方法發來了,一看,十多味藥,多是常用的,應該沒問題,不過在方法底下,新增了一味「血餘」,原來問題就出在這里!

開方法的醫生倒是做了解釋,說所謂「血餘」,其實是人的頭髮,不過是經過特殊處理,「燒灰存性」,也就是依據「古法」,將人體亂發放在舊瓦上煅燒成灰,再入藥。因發質屬於角蛋白,煅燒時會產生惡臭,不過這沒關係,只要忍一忍,過了心理關,繼續服用,就會立見成效。

「血餘」,顧名思義,就是「血之餘」,一般病人自然不知道是什麼,本草里面卻說得明白,它是歸在「人部藥物」之中的一味特殊藥物,是以人之肢體或器官入藥的那類本就早該取締的藥物。中醫說頭髮是人體血液所化,以人血補人血,見效豈不最快?!

顯然,這樣的「古方今用」,算是近幾年中醫界倡導廣讀經典、鑽研古書的結果之一。從中醫藥物學看,頭髮在本草中確實被稱為「血餘」,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黃帝內經·素問》。《素問》有「腎之華在發」的說法,元代醫學家滑壽直截了當地提出「發者血之餘」,「血餘」之說大約就出自這里。

眾所周知,「腎」在中醫理論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認為是一切生命之源。「血餘」的重要性既然得到諸家認可,有了「學理」依據,於是,方伎家們、各類經方醫生們,就在自己的臨床試驗中開啟以「血餘」入藥的風尚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部卷就對「血餘」入藥有詳細分析,且「發現」了諸多相關征像,說人的氣血旺盛,頭髮就會既有光澤又長得好;氣多血少,頭髮雖光澤但難以長長;氣少血多,就會毛發系稀疏而發質粗糙;氣血要是都很衰弱,毛發就難以生長,落發禿頂
[i],大約憑著發須的生長情況,就可以了然人體健康狀況。這樣,眉毛鬍子一抓,包治百病,中醫神功,確實令人駭然瞠目。

依此邏輯,頭髮既然是「血餘」,以頭髮入藥自然就是補血補腎的捷徑。李時珍明白主張,「發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還在《本草綱目》中附錄了不少成方。《本草綱目》相當於明朝時的國家藥典,後世醫生們,似乎只要背好它,熟讀古方,就可以為病人開方治病了(其實還用不著這麼複雜,大多數草藥郎中是《本草綱目》都沒見過的,只需背熟湯頭歌頭,就可以江湖行走了)。

這位浙江醫生想是讀過李時珍書的,所以,「血餘」引發的這種毒副反應,並未引起他的關注,「藥方只賣古時丹」,保險得很。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3張

中醫人體入藥種種

「血餘」可以補血,依據中醫的類推邏輯,人血自然更補,以人補人就順理成章,這就觸及了中醫藥物中一個悠久的傳統,以人體器官及其分泌物入藥的「另類醫療」。

魯迅小說中的人血饅頭,一般讀者理解為群眾的愚昧行為,其實,這與愚昧無關,而是中醫「以血補血」傳統之一。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中國可謂比比皆是,中醫文獻里也保存了不少「案例」。

唐開元時代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較早記錄了這方面的情況,人血、人肉、人胞、婦人褲襠、人膽、男子陰毛、死人枕、夫衣帶等等都收納在內。其中還有「人肉治瘵疾」的記載,中醫認為這是以人肉治療肺結核的記載,所以,「割股療親」的孝道之類,最初應該就是基於這種醫學傳統。

唐代或之前,民間流傳的各類方術中,以人體器官或相應的衍生物入藥的就更多,馬王堆出土醫書中記載的,就有人發、發、燔鬢灰、男子洎、男子惡,小童溺、嬰兒溺、溺、頭脂、頭垢、燔死人頭、死人骨,人泥、乳汁等等。

此外,還有僵屍入藥的記載,劉敬叔《異苑》中有:「京房屍至義熙中猶完具,僵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這是東晉時期的事了。

李時珍《本草綱目》算是中醫本草的集大成者,在書中,他專辟了「人部」一卷(第五十二卷),與草木部、果菜部、金石部、服器部、禽獸部等等並列。人部收錄人體各類相關器物達34種,人肉和人血,人體器官人膽和人骨等,「人遺」如人之屎尿

[ii],還有頭垢、膝頭垢、耳塞(耳垢)、汗水、津液、精液、婦人月經等等,只要沾染了些「人氣」,就能「以氣養氣」,且依據中醫陰陽學說,這些「骯髒」的人遺往往是難得的至陰之物,養陰以壯陽,就更離不開了。還有肢體類如發須爪等等,可謂包羅萬象、搜羅無遺了。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10張

李時珍

其中一些「藥物」,草藥郎中們還經常使用;一些,因為難得或禁忌,很少公開入藥了;那些容易大眾化的,往往就會成為追捧的對象,往往一陣風來,舉國瘋狂。

人尿(尤其是所謂的「童子尿」)曾經風靡華夏,傳統文化重鎮如台灣、香港,一度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弄得「童子」們不敢獨自出門。婦人乳汁則現在還在南方某些城市的高檔餐廳被當做「特供」食品出售著。

胎盤入藥自然大家都是熟悉的。一些婦產科醫院的主治醫生,幾乎每個人背後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恭候最新消息,一些人還利用職權預定男胎,只差點沒有直接進產房搶劫了,真是一盤難求。當然,這些「新鮮出肚」的「大補劑」一般人就算是強求也未必就能求到,於是大多轉而求其次,以成藥來滿足滋陰壯陽的欲望。

成藥中的「河車丸」「大造丸」(大造丸據說需要用童子尿浸泡三日)等等,據說多少是用胎衣為原料製造的,至於究竟有多少含量那就只有天曉得了,但醫者意也,意思到了也就多少滿足了。大約也正是基於這種心理,中醫在命名這些藥物時,就很有這種「意思文化」的味道,所以胎衣還有佛袈裟、仙人衣、混沌衣、混元母之類的稱號。這些當然都是道士們的創造,不過道教本是中醫的老祖宗,所以李時珍也多處引征他們的說法,來為自己的醫學提供學理依據。[iii]

道家丹書曾把胎衣稱作「紫河車」。李時珍說它具有「治男女一切虛損勞極」的神奇功能。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能壯陽補腎,說其「補陰之功極重,百發百中,久服耳聰目明,須發烏黑,延年益壽,有奪造化之功」。

在引經據典之外,李時珍不失時機地介紹了兩個病例,說一男子病弱,陽事大痿,「服此二料,體貌頓異,連生四子」;一婦人年六十,身體衰憊,「服此壽至九十猶強健」。

於是,「紫河車」的名號,連普通百姓也知道了。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3張

「以人食人,非人類也」

盡管李時珍對這類人體藥物詳加解說,但並非沒有道德焦慮。對紫河車這樣以胎衣入本草,他就略有批判,說在元朝之前,中醫界還是很少使用,這類藥物的流行,朱丹溪要負責任。

朱丹溪是元代中醫的四大家之一,他在「氣血論」基礎上主張「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影響所及,中醫治病,就以補虛為不二法門,百姓養生,就以壯陽為葵花寶典。這種理論今天看來當然不足道,但飽受陰陽學說熏陶的國人,卻很是迷信之且崇拜之,只要提及「虛」之一字,幾乎每個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對症,因此,「補虛」就有了強大的文化心理基礎,國人幾乎都是補虛論的擁躉,這樣子市場當然就大了。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10張

朱丹溪,為「滋陰派」的創始人。

醫理家們製造「內虛」、拉動「內需」,藥店賣家提供需求,滿足消費,這樣的「供需側」經濟學早在朱丹溪時代早已流行了。身兼醫理醫藥雙重身份的朱丹溪,自然也就順勢推出系列成藥,大補丸、補腎丸、龍虎丸、補天丸、補虛丸、補陰丸、五補丸、固精丸、濟陰丸等等丸劑散劑一起推出,「補損方五十一」,其中以紫河車為料的「補天丸」只是其一。

不過,在朱丹溪時代,官方醫界對人體入藥還是有所顧忌的。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所收的196種藥物中,人體入藥只有三種,人尿、人中白、人中黃,都還算是「人遺」之類,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人體藥物,盡管朱丹溪已經提及紫河車入藥之事。

大約,元代前後的醫界尚存古風,明代時,人體入藥才大為風行起來,這大約就是引發李時珍道德焦慮的原因之一吧。

他在遍引各類典籍時發現,以人體入藥並非中醫正脈,而是從底層、從域外蠻荒傳入的陋習。比如,他在《隋書》中發現,「琉球國婦人產乳,必食子衣」。在張師正的《倦遊錄》中也發現,「八桂獠人產男,以五味煎調胞衣,會親啖之」。這些化外之地的習性傳入中原,中醫開始廣為接受,李時珍在編纂《本草綱目》時,也不得不將這些人體藥物收入其中,但至少,李時珍還有所警惕,說「此則諸獸生子,自食其衣之意,非人類也。」

關於胎衣,漢族其實是有諸多禁忌的。李時珍之前的崔行功,就曾很詳細地介紹過該如何處理胎衣(見其小兒方)。說凡胎衣宜「深埋緊築」,這樣才能令男長壽。若是被豬狗吞食,會令兒癲狂等等。李時珍當然知道這些禁忌,所以在介紹胎衣入藥時說,這些禁忌是「自然之理」。然而,時人為了滋陰壯陽,將胎衣蒸煮炮炙,和藥搗餌,「取其同類,以人食人」,豈不是觸犯天條?!李時珍指責說,這樣的野蠻行徑,與琉球、獠人,又有什麼區別。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3張

李時珍的道德困境

中醫這類「非人類」行徑,顯然嚴重背離了儒家道德,但如果這類人體藥物確實具有真實療效,作為醫家的李時珍,該如何面對?

《本草綱目》人部的前言中,李時珍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說《神農本草經》中只收錄了一種人體藥物,是人的假髮。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禽有別。後世的醫家,連人的骨骼、肌肉、人膽、人血都被用作藥物,太不人道了。《本草綱目》人體部中,凡是那些醫家使用過的人體藥物,一味都不能少。但也給自己定下規矩,那些無害人道的人體藥物,就詳細說明,而慘忍污穢之類,就只簡單收羅。[iv]

人體不入藥,在李時珍看來,是界分人與物的關鍵,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人禽之別」。然而,李時珍畢竟是一個醫家,而當時的方伎之士,那些道教修煉者、煉丹術士和醫者巫者,他們作為中醫最主要的源頭,不僅提供了如《黃帝內經》之類的理論體系(中醫理論體系整體上借自道教),且從藥物實踐方面早已開啟了人體入藥的大門,人骨、人血、人膽、人肉都被用為臨床藥物。

盡管李時珍不得不哀嘆一聲,「甚哉不仁也」,太不人道了!但他並未因為這種不仁而摒棄了這些人體藥物,反而在其編纂《本草綱目》時,收羅了當時所知最全面的人體藥物(「皆不可遺」)。這類藥物也通過他「求全責備」的知識趣味而進入《本草綱目》的經典,並走上中醫的正統之道。從此以後,以人體入藥就不再面臨道德壓力,口子一旦打開,沒有了道德禁忌的中醫會走向何方呢?

顯然,如果僅從藥效講,李時珍並不反對人體入藥,但關於藥效多得之傳聞,並非基於他自己的驗證。譬如關於人膽入藥,他用了一個「雲極效」的說法,可惜的是,醫界中人多是「讀書而不識字」的,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這個「雲」,而強化「極效」——其實,《本草綱目》中絕大部分藥效說明及處方載記,都是這種傳聞性質,本來只能「聊備參考」,卻往往被後學謹遵死守,以為越古越好,醫家於是陷入泥古的惡趣,而道德與生命卻被懸置高擱了。

《本草綱目》的藥效介紹採取的是一種「技術化」姿態,這樣的姿態不僅突破了道德禁忌,且多少鼓勵了人體入藥的行徑;不僅為此後的醫家使用人體藥物提供了職業性引導,且免除了他們的道德責任。這樣,人體入藥就借助這些藥效的傳聞,大行其道,且成為中醫文化的一部分,由醫學流入社會。道德免責所產生的道德災難,於是在國史上一再上演(參見鄭麒來《中國古代的食人——人吃人行為透析》)。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10張

鄭麒來的《中國古代的食人》

註釋:

[i] 原文是:「經氣血盛,則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美而短;氣少血多,則少而惡;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 基於這種發現,李時珍還「發明」了一套學理,說人體各處發須,屬於不同經絡,頭髮屬足少陰、陽明;眉毛屬手、足陽明;鬍鬚且分為髭、須、髯,也分屬於不同的經絡。

[ii]人屎中藥稱「人中黃」,人尿中藥稱「人中白」、尿液結晶體中藥稱「秋石」。

[iii]關於胎衣,李時珍就征引過道家丹書說法:「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龠。鉛汞之匡廓。坯胎將兆,九九數足,我則乘而載之,故謂之河車。其色有紅,有綠,有紫,以紫者為良」。

[iv]原文為:神農本草,人物惟發髲一種,所以別人與物也。後世方伎之士,至於骨、肉、膽、血、鹹稱為藥,甚哉不仁也。今於此部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惟無害於義者,則詳述之。其慘忍邪穢者則略之,仍辟斷於各條之下。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18張

重口味的中醫:人體入藥與道德困境丨大家 健康 第19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