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飲食復胖/不再迷茫!當癲癇寶寶情緒不穩定,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去對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經常會有家長反映說,寶寶情緒不穩定,暴怒使得大人也跟著崩潰。今天,我想從生酮飲食指導和育兒方面的經驗,給大家提供一點參考。

生酮飲食復胖/不再迷茫!當癲癇寶寶情緒不穩定,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去對待?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首先,孩子們的心智發育速度是不一樣的,但是基本時間順序大概可以參考一個普通嬰兒的心智發育歷程:

  3個月以內的哭鬧,來自於出生過程的創傷,對新世界的陌生和對自己消化系統的運作產生感覺的不理解(例如腸絞痛),以及被迫害妄想。

  四五個月可以翻身之後,開始更多地關注到媽媽的面孔,開始和人有更多的互動,產生社會性的笑容。

生酮飲食復胖/不再迷茫!當癲癇寶寶情緒不穩定,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去對待?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八九個月開始認生,因為孩子意識到母親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並不是隨時聽從自己意念的人,就會開始有一些恐慌和焦慮,對和媽媽拉開距離表現出焦躁。

  在剛學會走路這個時間點(一般是一歲左右),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飛躍,對自己的行蹤也有了掌控,就比較容易因為過於好奇和渴望吸收信息而導致晚睡,每天困到抬不起頭還不願意躺下睡覺。

  一歲半到兩歲,常常引起的衝突是現實並不能完全受自己掌控而帶來的挫折感、失控感、無能感。這同時也體現在學習排便上,有些孩子容易故意憋著不去排便,這可能是他在練習掌控排便,這個時候孩子覺得排便是個藝術創作。

  孩子在嬰兒階段所認知的世界都是碎片狀的,聲音是嘈雜的,視覺是紛亂的,他們喜歡用嘴巴來感知事物,一個半歲以內的小嬰兒甚至不知道媽媽是一個獨立的人,而僅僅知道自己躺在溫暖的懷抱里,吃穿睡的服務都是自己一哭就可以召喚來的。

  孩子有被迫害妄想,如果自己沒有及時得到溫暖或吃飽的照顧,對他而言是一個毀滅性的情境。

生酮飲食復胖/不再迷茫!當癲癇寶寶情緒不穩定,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去對待?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之所以說這些,是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看到孩子為什麼哭,心智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寶寶的哭,是在呼喚媽媽的幫助,幫助他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感受,將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搭建得更加完整,溝通得更加順暢。

  隨著心智的發育,孩子會製造出很多麻煩。有些媽媽說孩子脾氣開始倔強,開始容易暴怒崩潰,開始控制干涉周圍的人和事,大大增加了養育的難度。尤其是對於心智發育略滯後的孩子來說,確實需要一個強大的媽媽。

  還記得佳佳媽(六年前生酮成功控制的佳佳小朋友)跟我聊起過,佳佳有段時間要求媽媽在家的時間只能呆在洗手間,出門也會有其他刻板的要求。

  這些體現在兩三歲小孩身上十分正常的事情,例如出門必須讓他開門,按電梯,用固定的方式穿他想穿的鞋等等……

  但體現在一個六七歲孩子身上,就確實增加了監護的難度,同樣是爆哭的狀態,抱住一個兩歲的寶寶,和抱住一個六七歲的寶寶,難度顯然不同,周圍人的目光也會不同,這也一定程度阻礙了小朋友的社會化進程,但是這些麻煩都是孩子成長的標誌,這是個必經的但終將過去的階段。

生酮飲食復胖/不再迷茫!當癲癇寶寶情緒不穩定,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去對待? 汪醫師產文 第4張

  其次,腦電圖還有異常的寶寶可能毫無緣由地哭起來,完全找不到現實原因,更是無從安撫。以我對大腦功能的了解,覺得有這樣一個可能性:

  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已經非常明確,我們可見的癲癇發作症狀常常體現為軀體運動的失控,這是由軀體運動中樞來控制的;相對應的,大腦還有感覺中樞,如果感覺中樞受到了影響,人的感覺就會出現變化。

  這常常是其他人無法察覺的,例如有些人皮膚特別敏感,有些人視覺聽覺味覺特別不同。如果感覺中樞受到影響,是不是會出現幻視,幻聽,或者皮膚的特殊感知覺,我想是有可能的。

  這些就是除了孩子自身之外其他人都體會不到的痛苦,和現實刺激可能無關係的痛苦。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孩子當下的疾病造成的。

  最後,還有很多其他和情緒相關的物質基礎發生變化,也會直接引起情緒的變化,例如我們都知道的多巴胺。

  結語

  致敬每一位平凡的,奉獻的母親,沒有人能對孩子的哭鬧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我們在內心能夠理解到孩子的呼喚,就是和孩子在一起,和他共同面對世界,就是一個好母親。

  也致敬每一個倔強的,努力綻放的孩子,在生命這場旅行中,他們一直沒有認輸。

生酮飲食復胖/不再迷茫!當癲癇寶寶情緒不穩定,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去對待? 汪醫師產文 第5張

  如果你想咨詢或啟動生酮飲食,點擊下面」了解更多「,提交基本信息,之後會有營養師聯繫。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