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可不滿足於(癌症)治愈率46.6%,我只希望自己能健康長壽,親眼看到夢想的做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孫燕在接受《生命時報》採訪時說道。
要想預防癌症,首先就要遠離癌症誘因,下面四個癌症誘因,一定要離的越遠越好。
吸煙
孫燕院士說:從來沒有見過因為戒煙而去世的人,吸煙不僅有害,而且是不道德的行為,尤其是在家庭中或群眾中吸煙更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都知道香煙中含有很多的有害物質,尼古丁會讓肺部慢慢受到損害而引起肺部纖維化,長期吸煙容易誘發肺癌。在吸煙過程中,還會產生四十多種致癌物質,其中苯、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砷、丙烯等都是常見的致癌物。
據研究發現,吸煙會導致約85%的肺癌死亡,吸煙者患腎癌、膀胱癌的危險性比不吸煙者高出2~3倍。吸煙者患癌症的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出2倍。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孫燕院士認為很多癌症是「富貴病」,比如過去在大陸的結腸癌是少見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的飲食中含有太多的油脂造成的。現在兒童肥胖現象也比較嚴重,令人擔憂,不過國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在不斷加強。
飲食跟癌症是有密切關係的,有1/3的癌症死亡患者都是和不良飲食習慣有關的,受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癌症有胃癌、食管癌、腸癌等。
遠離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也是導致癌症的一個因素,現在國家也在大力改善空氣質量。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認為大氣污染是導致人類致癌的一個因素,並視其為主要和普遍的環境致癌物。空氣污染不僅誘發肺癌,還會誘發膀胱癌。
慢性感染
孫燕院士提到慢性感染是引起癌症的基本原因,比如乙肝和丙肝都可以引發肝癌;HPV、人的乳頭狀病毒跟宮頸癌有關;EB病毒感染跟鼻咽癌有關;幽門桿菌感染跟胃癌有關。而如果注意預防,重視治療,這些感染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很多慢性疾病一開始容易被患者忽略,但是隨著疾病的發展,有些疾病將引發癌症,乙肝就是最常見的例子,很多肝癌患者都是從乙肝發展而來的。
孫燕院士雖然年近九旬,但是身體依然硬朗,在防癌方面更是有自己的見解,他相信並堅持預防比治療好,早期治療比晚期治療好的思想。在通過幾十年的臨床經驗中,孫燕院士還總結了四條「防癌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院士總結的「抗癌經」
第一、遠離致癌物
正如上面孫燕院士提到的四類致癌因素:吸煙、不良飲食習慣、空氣污染和慢性感染,這幾類致癌因素每個人都應該盡量避免,在平時就應該戒煙,清淡飲食,潔身自愛。
第二、每年體檢
癌症的治療效果跟癌症處於早期還是晚期有很大的關係,多數癌症在早期都能做到臨床治愈。因此,最好每年都按時體檢,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利於發現隱蔽的癌症。
第三、控制住癌前病變,提早治療
很多癌症在發生前都存在癌前病變,這是癌症發展的一個最初過程。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重視癌前病變,就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常見的癌前病變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結腸息肉、交界痣、黏膜白斑、遷延性肝炎、子宮頸慢性炎症等等。一旦發現癌前病變就要積極治療,不要憂心忡忡。
第四、保持身心健康,學會享受生活
很多癌症患者都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壓力大、抑鬱、過度憂慮和愛生氣。不良情緒容易使人體出現應激反應,降低免疫力,使癌細胞有機可乘。因此,在平時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學會調節心情。
張燕院士的防癌忠告和抗癌經說的很清楚,但防癌最終要靠自己,要趁早,更要堅持。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