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國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從1990年到2018年,一直呈上升趨勢,一項比較中國女性和其他種族女性差異的研究顯示,中國女性出現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比例是最高的,高過其他種族的女性,也高過男性。為了讓更多的女性意識到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今天我們邀請到了來自上海德達醫院心內科特聘顧問李楠醫生來給我們講講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及診斷篩查。
…
女性易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二手煙
因為我們國家有3億的吸煙者,女性是二手煙的受害者。所以一共有7億煙民,抽煙對女性有極大的危害,它可以使得女性提前絕經,會增加血栓的風險,會降低血管的彈性。另外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最後,使得心臟病發作增加2倍以上。中風的發作增加3倍以上。外周動脈病5倍以上。心絞痛20倍以上。
超重和肥胖
還有一個危險因素就是超重和肥胖。我們國家超重是指體重指數超過24,肥胖是指體重指數超過28,中心性肥胖,也就是腹型肥胖,我們是指腰圍超過80公分。在我們國家無論是超重和肥胖,或者是向心性肥胖,這個發病率都是在逐年增加的。
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我國女性常見的,美國的Framinghan 心臟研究,針對女性的研究發現高甘油三酯水平會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當高甘油三酯在150mg/dIL的時候,它的風險大概是1.5。如果達到250mg/dIL,冠心病的發病率達到了2點多。
另外,我們國家的女性經常同時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向心性肥胖。這個比較容易出現房顫,進一步出現中風。
2018年,我國的心血管報告顯示,中國目前高血壓的患病率達到23.2%,其中知曉率只有46.9%,也就是不到一半的高血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知道有高血壓,經過治療的只有40.7%。而經過治療,血壓已經得到控制,血壓達標的只有15.3%。
糖尿病
同樣,我國目前的糖尿病現狀也不容樂觀,根據2013年的數據,我國成人糖尿病的發病率已經達到11.6%,而糖尿病前期的人占總人口的50.1%。糖尿病前期的病人,如果沒有及時地干預和治療,在未來的3-5年會發展成為糖尿病。這也是美國的Framinghan心臟研究中30年的隨訪結果,也就是有糖尿病的病人,心血管事件會明顯增加,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藍色的是男性,紅色的是女性,男性和女性都會增加2-4倍,冠心病、心衰、外周血管動脈病,女性的發病率都要超過男性。
一旦我們有了糖尿病,就容易出現高血壓。據調查,約40%-80%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高血壓。當同時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時候,中風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也會增加3倍。微血管的病變,外周血管的病變,都會增加。女性的心臟病發作的時候,她的症狀和男性是不是一樣,女性的心臟病發作的時候,和男性是不一樣的。女性心臟病發作可以沒有胸痛,而且比男性容易出現胸痛以外的症狀,這些症狀也比較微妙,或者不明顯。
女性和醫生描述起來可能只是有一些壓迫,或者緊縮感,而且女性經常是在休息或者睡覺的時候出現這些症狀。精神壓力過大也會誘發心臟病的發展、發作。女性不僅僅是心臟的冠脈,甚至微小血管堵塞,都會出現心臟病的發作。
冠心病的診斷
冠心病診斷會用到一些心電圖、心超,運動平板試驗,冠脈CT,冠脈造影。在我們醫院,心臟的核磁共振也能夠非常良好地顯示冠脈。今後還能夠檢測微小血管的病變。
當醫生進行心血管風險篩查時,通常會進行綜合分析,對一個人10年的心血管風險進行綜合評估,過去主要使用Framinghan的10年心血管風險評估。現在我國有了自己的、比較適合中國人的評估表。所以現在主要使用的是阜外醫院研發的China-PAR模型,也就是把一些相幹的數據輸入以後,可以告訴我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是低風險、中風險,還是高風險。
今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發布的歐洲10年致死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表指出當一個女性在40歲的時候,無論是吸煙者,還是不吸煙者,她的風險都是少於3%的。
當她達到55歲的時候,也就是說絕經期的時候,那麼吸煙者如果血壓高,血脂不論是低,還是高,她的風險都達到了5.9%。
當年齡達到60歲,也就是說絕經後5年左右,非吸煙者如果血壓高,如果血脂也高的話,她的風險也達到了5.9%。
如果是絕經後10年,無論是非吸煙者,還是吸煙者,如果你的血壓高,同時血脂也高,10年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都達到了5%-9%。如果是女性吸煙者,她的風險在血壓高,同時總膽固醇高的情況,她的風險會超過10%。
雖然每一個女性都會經歷絕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增高,但是我們還是認為,絕經後的心臟病是可以預防的。如果你能夠做到遠離煙草,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控制體重,堅持有氧運動。
李楠:上海德達醫院心內科特聘顧問醫生
擅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及管理。
#清風計劃#匯聚海上名醫,連接人與健康
#超能健康團#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二手煙、肥胖和糖尿病是導致女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