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據國家衛健委最新消息,截至1月21日24時,收到國內13個省(區、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440例,報告死亡病例累計9例。
1960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得主彼得.米達瓦曾這樣定義病毒:「病毒是被壞消息包裹著的一片核酸」。也就是說,病毒就是一點遺傳物質——單一的核酸[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和包裹此核酸的蛋白分子外殼所構成的遺傳單位。換句話說,病毒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簡單的可遺傳形態。
在生物界,病毒、植物和動物是生物構成的三大群體,包括細菌和原蟲在內的各種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有機體。而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是絕對的寄生體,病毒以其內含的遺傳資訊去感染細胞並利用細胞的代謝「機器”不斷大量地復制自己,靠被感染的細胞才能得以繁殖,復制出來的病毒又去感染新的細胞。不僅如此,病毒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其基因會經常發生變異,毒力弱的會難以預料地變成毒力極強的;特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毒感染同一個細胞時,一種病毒的基因片段會與另一種病毒的基因片段通過基因重組或重配產生新的病毒,正是因為病毒結構簡單、可變性大,使它們最容易改變毒力而成為有害的生物。
病毒有什麼特點?
病毒的種類很多,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總共有多少種類病毒,目前尚未搞清楚。目前已被認識並分類的病毒大約有4000種,其中可能感染人體的、有醫學意義的不過約1/10、400種左右。但我們已經知道,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有病毒,都有可能給人類造成感染。
當然,植物、動物也不例外,都有相應的病毒和病毒病。一般說來,植物病毒不能感染人;可是有些病毒既能感染動物,也能感染人。這種人和動物都能傳染的病毒叫作「人畜共患病病毒」,如狂犬病病毒、瘋牛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等。盡管不同病毒的大小結構、宿主範圍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它們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共性:
(1) 病毒的體積很小(10~300nm) ,能通過最細的細菌濾器,一般需要使用電子顯微鏡、放大上萬倍才能看見;
(2) 病毒由保護性蛋白外殼包著的RNA或DNA基因組組成,在核殼之外多由脂蛋白外膜包裹;
(3) 病毒只能在細胞內繁殖,完全依賴宿主細胞進行合成和提供能量,具有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4) 病毒在細胞內復制之前,先要脫掉外殼使其基因組解脫;
(5) 病毒普遍對抗生素具有抵抗作用,所以用抗生索治療病毒病一般無效或療效甚微。
與其他生物相比,病毒的基因組較小,如麻疹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伊波拉病毒、漢坦病毒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它們的基因數量都在10個以下,而最大的天花病毒也只有200~400個基因。這些基因數量較多的病毒與最小的細菌所擁有的5000~1萬個基因與人類細胞擁有的3~5萬個基因相人類免疫缺陷病比,其遺傳資訊量顯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只有這樣少的基因,病毒也能把比其基因多千百倍的人體擊垮!
病毒感染人體是怎樣引起疾病的呢?
科學研究表明,病毒致病的門路有三種:
一是病毒或其蛋白質直接殺死細胞,某些病毒借助它們從細胞內向外釋放的同時毀壞細胞;
二是病毒改變了細胞的功能,使細胞不能合成某種重要的蛋白質。例如,非致死性病毒感染某些細胞後,使其不能再生成足夠的激素;
三是病毒破壞被其感染的細胞而產生各種免疫損害,機體對病毒產生的一些免疫反應可能誤傷自身,例如病毒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或腎臟細胞上,可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已知有多種病毒能夠感染人類,但感染的情況差別甚大:有的有臨床症狀,有的則為亞臨床感染或無明顯臨床症狀;有的病毒感染是急性的或自限性的,能獲得終身免疫;有的則處於潛伏狀態,過一段時間或者在適當的條件下再變成活躍狀態,有的對感染過並有部分免疫力者再度感染;有些病毒,如乙肝病毒,既能引起急性感染,也能發生慢性感染。其中,急性流行性病毒感染對人的影響最大,後果比較嚴重。如急性病毒性腦炎,發病率雖不太高,可是死亡率很高;相反,如病毒性流感等病毒病的死亡率較低,可發病率很高,能導致勞力力的損失。有些病毒病在短期內臨床症狀不明顯,潛伏期有數年,甚至長達十年以上,如巨細胞病毒和風疹病毒感染就是這樣。有的像瘋牛病、愛滋病長時間不發病,一旦發病就幾乎百分之百地致命。
從臨床表現來看,一些不同種類的病毒能產生相同的臨床症狀,如許多種病毒都能引起感冒的臨床症狀;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呼吸道合孢病毒、冠狀病毒、鼻病毒等都能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再如,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脊灰病毒、埃可病毒等)、蟲媒病毒(聖路易腦炎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西方馬腦炎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流行性乙腦病毒)、狂犬病毒等都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也有的是一種病毒能產生完全不同的臨床症狀,如巨細胞病毒,在孕婦的子宮內被其感染能引起胎兒畸形;嬰兒出生後小頭、發育遲緩、耳聾、白內障、肝脾腫大等;
而成人被其感染(HIV )了,則會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有免疫抑制的病人感染後易發生全身擴散性感染。
病毒從哪裡來?
有關病毒的起源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曾有人提出「退化假說”
:病毒的核酸可能由正常細胞基因演化而來。細胞經過基因配對、重組和長期變異,可能使病毒獲得了自己的基因結構。平時,這些病毒在它們的宿主細胞裡潛伏著,處於與細胞共生或近似共生的關係。但是,當病毒一旦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一個宿主時會突發變異,形成新的基因混合體,這些先前與細胞共生的病毒就獲得高水平的毒力。
如有的病毒學家懷疑一種狗瘟病毒或綿羊脫皮病病毒可能在跨過不同物種的障礙進入人體時遭受變異,從而變成人類的麻疹病毒。這個推測並非臆想,因為以上提到的這三種病毒的基因序列非常相似。這三種病毒相似的遺傳結構很可能是由於人和家畜密切生活在一起造成的。同樣,可能是某種猴病毒感染人而變成了人類的愛滋病病毒。這就是說,當一個病毒無論何時進入一個新的宿主,都有可能發生變異,變異之後的病毒就能引發新的嚴重傳染病。
雖然病毒性傳染病很可怕,但是人類並不是無能為力,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逐漸掌握了降服這些惡魔的法寶。疫苗目前是控制甚至消滅病毒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麻疹、脊髓灰質炎、風疹和某些病毒性腦炎都有了有效的疫苗,人類依靠痘苗已經消滅了天花。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找治療病毒性傳染病的藥物,但就大多數急性病毒病來說,還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因此,人類徹底戰勝病毒瘟疫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最新數據,全國確診440例!病毒感染人體是怎樣引起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