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短短不到10天,中國科學家就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分離得到病毒毒株並及時與世界共享,成為全球研發檢測試劑、藥品和疫苗的重要基礎。
如何準確找到我國醫學科研在全球橫向坐標系中的定位?如何檢視自身限制發展的症結所在並加以破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醫療衛生及科研領域的代表委員們思考頗多。
01
進步和差距同時存在
不久前,《柳葉刀》總編Richard Hort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我國的科學研究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中國現在是科學大國。20年前,我們收到的中國作者的投稿還不是很多;但是現在,中國是向柳葉刀系列期刊提交科研論文方面的領導者之一。」這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的總編認為,中國的科學發展已是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很多科學研究是和全球受眾相幹的,中國有非常好的科研機構,還有科學界的領導者。這得益於政府在過去20年對科研方面的投入,「這是促使中國在這場疫情當中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003年非典來襲,病毒基因測序、病毒解析都不是由我國完成。此後,我國逐步加強在重大傳染病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並在禽流感、伊波拉等全球疫情應對中迅速跟進。全國政協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主任楊衛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中,我國從病毒基因測序到結構解析,做了大量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全球貢獻了寶貴數據。
包括醫學科技在內,我國科技領域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楊衛分析說,按照通用資料庫Web of Science或ESI統計,我國的學術論文產出,在2019年已超過美國;高影響學術成果——即被引用量排名前1%的論文,也與美國一視同仁了。
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醫學科研已站在了「世界之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潑了一盆冷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國醫學科研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全球共同抗疫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辰說,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醫學科研的整體水平還遠未站在國際的前沿,「國際社會給予的一些高度評價,也只是通過我們發表的研究文章,看到了我們在部分醫學研究領域的成果,代表了我們對某些工作、某些項目的研究走在了前面」。
「進步是明顯的,也是不屈衡的。」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表示,近20年來,我國在醫學科研領域取得的長足發展毋庸置疑,但同時也要看到距「頂尖」水平在各方面的差距。李為民舉例說,四川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卻沒有一個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在突發重大疫情時開展應急科研,必然會受到一定限制」。
02
「兩端乏力」難題仍未解決
在我國醫學科研領域,原創性基礎研究、科研成果轉化「兩端乏力」,仍是一個久未解決的難題。比如,在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研發方面,我國多為跟隨已知靶點展開攻關,缺乏基於新機制、新靶點的原始創新;而臨床科研新發現向新技術、新產品的轉化能力也同樣薄弱。
「推進我國醫學科研向著更高水平邁進,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李為民說,在我國醫學科研體系中,由高校、研究機構承擔的原創基礎研究必須要有,否則很難在「卡脖子」的技術上有所突破。由醫療機構承擔的臨床研究必須要有,而且各層級的醫療機構都應參與臨床研究。最後,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要積極開展臨床轉化研究,串聯起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李為民認為,豐富的研究資源是我國在臨床科研領域的優勢,但在研究的規范程度和協調性方面,我國仍有欠缺。「參與多中心協同研究,不能只想著自己機構在研究中的排名如何,要更多考慮這一研究對促進醫學進步的意義有多大。」李為民說,只有國家從大局的角度把協同性做好,我國的臨床研究才能以更快的速度產出更好的成果。
構建更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同樣值得關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分析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發現,從立項到結題的平均時間為11.4年,從結題到提名平均間隔4.4年。可以說,平均每一項國家科技獎背後,科學家們都坐了16年的冷板凳。「應該讓‘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專註得到更多褒獎和鼓勵。」葛均波認為,盡管目前科研評價正在破除SCI至上的取向,但構建真正能夠支撐科研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問題仍待解決,要加快完善與基礎研究特點相適應的保障、評價和激勵機制,促進形成踏實苦幹、勇攀高峰的科研氛圍。
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方面,葛均波建議,面向我國疾病防治需求,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醫療機構為主體,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醫療中心建設,研究制定醫藥健康創新產品評價篩選標準和認定程序,每年公布醫療健康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同時公布市場過剩產品目錄,引導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科學組織研發和生產。
03
更多參與國際研究和交流
「中國的醫學研究要想躋身世界前沿,中國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要想成為世界主流體系之一,除了自己內部的努力,積極參與國際醫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王辰表示,國際交流對於開闊視野、借鏡國際先進經驗、學習國際上成熟穩定的研究方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唯有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醫學界才能知人所長、補己所短。
「醫學研究同臨床發展是高度統一的。如果不能很好地開展醫學研究,臨床實踐只能一直關註‘皮毛’,不可能真正有所創新。」王辰表示,破除唯SCI論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是與國際同行交流探討的重要方式。盡管我國發表的SCI文章正在快速增長,但實際上,醫學研究領域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夠。
「中國在醫療衛生和科學領域進行了巨大的投資,但在我參加的國際會議裡,並沒有見到足夠多的中國代表。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中國科學家和醫學界的帶頭人活躍在世界舞臺上。」Richard Horton說,中國應該思考,怎樣讓醫療和醫學科研領軍者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參與,「我希望看到一些我認識的、尊敬的中國人,能在全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能在國際事務中聽到更多中國的聲音」。
華西醫院的科研影響力在國內醫療機構中已延續多年穩坐頭把交椅。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形成濃厚科研氛圍,正是該院總結輸出的重要經驗之一。「我們明確鼓勵所有醫務人員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如果我們的專家在參與或牽頭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我們就會作為一個縱向國家級項目對待,作為晉升職稱的重要指標。」李為民說,這只是華西醫院鼓勵參與國際研究和交流的眾多實際舉措之一,「我們還通過各種方式支持院內專家在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走進會場、走上講臺。只有融入國際,才能找到與國際前沿的差距」。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劉志勇 記者 王瀟雨
熱
文
閱
讀 唯論文、唯課題、唯學歷?兩會代表委員熱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兩會」看過來!關於醫療健康,這些值得關註! 院長、科主任快來圍觀!6月新規將把科室承包列入法律禁區!(內附處罰細則) 研究靶點紮堆、中國特色癌種受關註……中國腫瘤新藥研發在這些方面發力 編輯制作:王寧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