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濕氣」系列講座之二:「濕氣」的表現和特點(下)】
(接前文)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濕氣的原因、表現及療愈。
這節課重點講濕氣的表現和療愈。
濕氣導致的症狀
我給大家再總結一下,一般來講,身體有了濕,人體會感覺到明顯的乏力、疲倦、四肢酸困、困重,還會有頭暈、頭重、食欲不振、口氣重、皮膚油膩、頭髮出油、大便黏馬桶、咽喉有痰,不清爽、舌苔白厚,或者是黃厚而膩,這就是濕氣在身體上的整體表現。
(一)濕邪停留在經絡
濕氣要是停留在經絡裡會有什麼表現?比如有的人中風,中風有一部分人是痰濕之氣停留在經絡,表現為手腳不能自如的活動,活動受限,口角歪斜,吞咽受到影響,語言不清或者不能說話,不流暢,神色反應有異常等,這都是濕邪停留在經絡。
(二)濕邪停留在體表
濕邪要是在體表,因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濕邪要是停留在皮膚,就會表現為紅疹、水泡,有的人到了夏天皮膚長黃色的小水泡,撓破之後流黃水。黃水流到哪裡,哪裡就破爛,這都是水濕之氣的皮疹,我們中醫學把它叫做濕疹。有皮疹,有水泡,還有皮膚瘙癢,這個瘙癢特別重,長期也好不了。這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濕性黏滯。(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然後頭皮有瘙癢,耳朵周圍皮膚瘙癢,渾身的窩,比如腋窩、肘窩、膕窩這些窩裡,容易有小水泡,容易產生這些小的皮疹。都什麼季節出現?入夏逐漸就開始有了,只要降水多了,身體就難受。到了立秋之後會好一點,中秋節前後就好多了,這就是濕疹的一個表現。
有的人在北方挺好,比如住在西北、東北,還有華北地區,乾燥的地方就很舒服。到了廣東、福建,水濕特別重的地方身體就不行了,這說明他的身體遇到外濕的環境會產生這種表現。有的人很敏感,有的人不敏感,有的人一遇到外濕就有表現,有的人外面濕氣再重,身體陽氣很足,他沒事。這就是什麼?我得需要講講。
有的人內臟,比如脾胃裡有濕氣,會發在哪裡?發在經絡、體表,每年都會到那個季節發作,發作之後,把濕排完,自動收口就好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分清楚,內臟要是有濕,我們得用內治的方法,把濕利出去,中醫叫做利濕,也叫化濕,給它排出來,而不是給它憋那。(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所以在這一點我需要強調,有時候身體有濕疹的時候,要是用了激素類的藥物,一下子讓皮膚收口了,表面看上去挺好,但實際濕沒有排出來,以後有機會還會外往外排。中醫學的方法就是給它解出來,散出去,這就是思路的不同。中醫學看問題,有時候習慣於從整體上去看,就是外表的現象,會在內臟去找原因。找到原因之後排出來了。這是第二個,就是濕氣在表、在皮膚。
(三)濕邪停留在關節
第三個,濕邪還容易停留在哪裡?停留在關節。濕邪停留在關節就會出現什麼?手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最容易產生濕,最容易停有濕。濕停留這裡,第一個就是疼,第二個就是酸困。酸困這個詞,我上大學的時候沒有老師講過,這個詞很生活化,後來我接觸了好多患者,那些患者就跟我說:「彭博士,其實這個疼痛,還有一種附帶的感覺就是酸困。」困是什麼感覺?也不是疼,但是就難受,就是有一種能量,好像想往外散,卻又不出來,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濕性如裹。(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濕氣就像濕布,把關節包裹住了,這就是濕邪停留在關節的一個最重要表現,就是一種包裹感,不是特別透,不是疼的那麼透徹,但就是有一種瘀在那裡的酸困感,酸困這個詞非常準確,就是濕邪在關節中停留的一種表現。有的人還表現為麻木,有的人表現為脹,總之就是以酸困為主,同時有疼、麻、脹這些表現。關節活動範圍也會受限制,有的人時間長了,關節會變大變形。
有一些西醫詞匯,關節炎、類風濕這些詞。原始拉丁學名詞沒有這個,它就是一個病名,但是從一翻譯成中國話,這些關節炎就直接把它命名為風濕或類風濕。其實風濕和類風濕都是中醫的詞。風濕就是因為風和濕邪引起的,類風濕就是類似風邪和濕氣引起的。中醫學的詞匯翻譯,也是在民國時代翻譯的,當時西學東漸,所以西方的病名進入中國的時候,經過當時的翻譯家,直接在中醫學詞典裡找到對應的症狀翻譯過來的,所以這就是當時的歷史遺留問題。(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這就是為什麼好多學了現代科學的一些學者,他們一看到中醫就覺得很迷信。因為什麼?實際這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這個方法論的最初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民國時代西學東漸的時候,翻譯出了點小插曲,把西方臟器的名稱,直接從《黃帝內經》裡找相應的詞給對應上。
其實心(heart)跟中醫所說的心不太一樣,腎(kidney)跟中醫學所說的腎也不太一樣,尤其是脾(spleen)跟中醫學的脾實際沒有關係。這就是當時的翻譯所引起的一些誤解。我在講《黃帝內經》的時候,一直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讓聽眾朋友們能理解《黃帝內經》裡的這些詞匯的原始含義,原始含義都明白了之後,才能明白中醫學,才能弄明白很多臨床上的這些說辭,同時還有助於我們自己養生,這都是題外話。
(四)濕邪停留內臟
我們再往後講,濕邪要是停留在內臟,主要停留在肺、脾、腎三臟,若濕邪停留在脾臟,主要表現為口氣比較重、大便黏膩不爽、肢體比較困重、食欲不振、肥胖,肥胖其實是濕邪重的一個表現。
肥胖的人大多數身體裡都有濕。要是濕邪停留在肺的表現就是咽喉不清爽,鼻音很重,叫做聲重,同時還咳嗽,清嗓子,而且有痰,有的痰比較稀,有痰的比較稠,這就是停留在肺的表現。要是濕邪停留在腎什麼表現?下肢水腫,容易尿路感染,婦科感染,因為濕性趨下。這就是濕邪的整體表現和在經絡、關節、體表以及內臟當中的表現。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
我們再往下講一個話題,就是濕氣都有哪些特點,中醫學認為濕邪有自己的特點,風寒暑濕燥火的濕有自己特點。
(一)濕性重濁
濕邪的第一個特點是什麼?表現為頭重如裹,身體沉重,下肢拖不動,就是渾身酸沉乏力。因為濕氣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重濁,它不是輕輕上揚的。
(二)濕性趨下
濕氣的第二特點是濕性趨下。水往低處走,水和濕都喜歡往下面走,所以身體裡有濕氣,女性就表現為婦科有炎症,白帶增多,帶下清晰或者色黃有異味。還有的人容易尿路感染,男性容易陰囊潮濕、瘙癢。還有的人表現為腳上有腳癬,皮膚瘙癢,腳部這些地方有濕疹,或下肢腫脹,這是濕氣的第二個特點。
(三)濕性黏滯
濕氣的第三個特點是濕性黏滯,黏滯什麼表現?一個是嘴巴黏,就像我剛才說的,有些人刷牙的時候,就順便把舌苔都刷了,嗓子永遠是黏黏的,這是口黏。第二個是大便黏,黏馬桶。第三個是皮膚黏,皮膚油膩性特別大。(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還有的人,跟他一握手,你感覺好像握在一塊油上,那個手又黏糊,汗又多,跟他握手之後,總想找到洗手間,好好洗洗手,就感覺濕氣大的人手上也特別黏。有的人濕氣大表現為臉部皮膚比較黏,一會兒就得用紙巾擦一下,特別難受。有的人表現為頭皮油特別大。這就是濕邪的第三個表現,濕性黏滯。
(四)濕性纏綿難愈
第四個是濕性纏綿難愈。一旦有了濕氣不太好治,這是中醫學裡公認的一件事,風寒燥火都好辦。風,祛風;寒,散寒;燥,潤燥;火,清火。這些用上去之後,當時就能立竿見影,見效果。但這個濕,比較麻煩,叫做纏綿難愈。表現為什麼症狀?就是時好時壞,反反覆復,那種好不容易治好一些,過一陣又不行了,難以痊愈。(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就是因為濕性的特點,就像如油入面。大家都做過油餅,油和面和在一起,然後烙油餅,油和面只要和在一起,油還能提取出來嗎?很難提取出來,能把面粉提取出來嗎?很難提取出來。它倆就黏糊到一起了。濕就相當於油,身體就相當於面,油和身體一結合,時間長了,二者混在一起,怎麼把它們排出來?
中醫排濕的方法
所以中醫學排濕的方法就三條,一個是化濕,一個是燥濕,再有就是利濕。燥濕的意思就相當於用乾燥劑把它給乾燥了。利濕是什麼意思?就是通過小便,給濕找一個出路,從小便利出來。中國古人有一句話叫做:「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請關註微信:pengxinboshi)所以古代的名家開化濕的藥方裡都有茯苓,茯苓就是利濕的,有的人喜歡用薏苡仁,有的人還喜歡用赤小豆,大家走的門路都不一樣,但都是給他利小便,通過小便把濕和水給利出來,這就是濕邪纏綿難愈的一種治療方法。
講到這裡,我順便的也把後面的內容也講一下,就是濕氣怎麼治療?中醫學有宣濕的方法,就是宣出來。還有化濕的方法,由內把濕化解掉。第三個是燥濕的方法,就是用味苦性溫的藥物,給他燥濕。第四個是利濕,就是通過一些藥物把濕利出來。主要就這四種方法,我剛才也大概講了思路。
最後一點講講濕氣的療愈,因為時間的關係,如何對濕氣進行療愈?我們下節課再講。
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下節課我們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濕氣」系列講座之二:「濕氣」的表現和特點(下)】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幹法律權利)
推薦閱讀
關註「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復數字2020,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含解法)
「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視訊]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養生]適用女性的兩個養血藥方
[精彩推薦]既然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的身體還這麼差?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健康咨詢及講座邀請方式:
方式一:撥打預約電話(每天9:00~17:00接打電話)
010-83069166
010-83069366
方式二:添加微信預約(每天9:00~17:00回復微信)
微信號:pbsyy011
或掃描下方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