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四時氣候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不同,自然界的一切植物, 受了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於是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古代醫家在生活實踐中,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溫泉,並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敘述了四時氣候的不同養生方法,現歸納如下表:
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認識到機體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統一的基礎上,對四時養生方法所作的具體說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論》中「法於陰陽」這一攝生原則的具體化。這種適應四時之變的養生方法,對保護健康和預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體現了中國醫學的整體觀念。
而關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說,歷代註家卻對此解釋不一。
王冰認為:「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其陰。」(《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明春夏陽盛,而易傷陰,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陽亢,秋冬陰盛而陽氣不足,故宜食溫熱而益其陽。又說:「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所致。
張志聰註解為「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故為萬物之極本。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也。」(《黃帝內經素問集註·四氣調神大論》)姚止庵亦同意此觀點,均認為春夏二季陽氣旺盛,而人體的陽氣亦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二季氣候寒冷,陰氣旺盛,人體應之,則陰氣外盛而內虛,從而提示四時陰陽變化與人體生命活動關係。
筆者認為,要解釋這個問題,應當先明白「陰精」與「陽氣」的相互關係。
陰精、陽氣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消長的關係。《生氣通天論篇》指出:「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其意為,陰精是陽氣發揮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陰精藏於內隨時急起而供應陽氣的需要;陽氣保衛於外,使機體固密,邪不可幹,促使陰精的正常化生。即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用。因此,陰精與陽氣是處在不同的相互消長而又相互制約的狀態中,不能偏勝偏衰。若陽氣與陰精的相互依存關係遭到破壞,則會導致「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因此陰精與陽氣內外調和是使人「氣立如故」的基本條件。
基於上述,筆者認為: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經文先後連貫來看,且認為後說(張志聰論)為是。春夏秋冬四時陰陽變化,是促使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動力,人體亦應順從四時陰陽而調之,故春夏養陽以助生長之能,秋冬養陰以益收藏之本,反之則災害生矣。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