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祛濕,是不少養生愛好者關註的重點話題。
其實在中醫的理論角度來分析,人的體質可以分為很多種,例如濕熱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陰虛體質、寒濕體質、平和體質等很多種。
但是其中很少人會處於平和體質,其中很多人經過檢查都被確診為寒濕體質。這是為什麼呢?
清代廣東名醫何夢瑤通過仔細觀察,研究嶺南氣候條件下人體病變的規律,在《(醫碥中濕》中說:
「嶺南地卑土薄,土薄則陽氣易泄,人居其地,腠疏汗出,氣多上。
地卑則潮濕特盛,晨夕昏霧,春夏淫雨,人多中濕,肢體重倦,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腰膝疼痛,腿足寒厥。」
「飲食之濕,脾土所生之濕本乎人,皆自內出。」嶺南地區「人多中濕」,究其原因有四點:
一、東南沿海屬海洋氣候,空氣相對潮濕。
二、嶺南終年以炎熱氣候為主,少有嚴寒。
根據陽氣四季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嶺南地區一年四季陽氣耗散太過而收藏不及,故其民多陽虛寒濕。
三、嶺南居民尤其是沿海地區居民,進食海鮮較多,海鮮多性寒,久食易傷陽蘊濕。
四、嶺南地區涼茶文化盛行,其民誤以為氣候濕熱則人體內亦多濕熱,於是常飲清熱瀉火祛濕之涼茶或以薏苡仁、土茯苓煲湯。
殊不知外熱則內寒乃陰陽之規律,正如盛夏炎熱而地水偏涼,冬季寒冷而地水偏溫是也。
薏苡仁、土茯苓雖可祛濕,然亦可清熱,陽氣受傷則寒濕內生。
我們知道,在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之邪」裡,比較難纏的是濕邪。
相對而言,寒、熱都好辦,寒者溫之、熱者寒之、有風驅風、有燥潤燥、有暑清暑。
但祛濕卻容易傷及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對於濕邪的處理,除苦溫燥濕之外,還有淡滲利濕、芳香化濕等方法。
可以說,濕是最容易纏綿不去的,又常和別的邪氣一起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
根據陽熱陰寒的規律,濕熱體質的人,大多偏於機能的「亢盛」,所以常被大家忽視。
而寒濕體質的人,寒濕兩者俱為陰邪,陰邪太盛,對機體的陽氣影響較大。
所以,寒濕體質是最被大家所關註的——盡管濕熱和寒濕都不應該存在。
生活方式導致人體多「寒濕」
1、長期熬夜 人體陽氣耗散太過而又得不到涵養補充,以致陽虛而寒濕內生。
2、飲冷時尚 貪食冷飲容易大傷脾胃陽氣,釀生寒濕。
3、涼茶盛行 涼茶文化全國盛行,清熱祛濕涼茶隨處可見,然今之人不識體質之異,不顧寒濕之患,甚者家中常備、肆意飲之,久而久之,陽氣漸衰,寒濕內盛。
4、錯誤運動 夜間打籃球、夜間健身館健身、夜間跑步等。自然規律是夜間陽氣以收藏為主,人應以靜為主,不可過度體育鍛煉。
過量運動也不可以,許多人認為運動就一定要多出汗,出汗就是排毒,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觀點,中醫學認為,血汗同源,精血同源。
適量出汗是機體的新陳代謝,過量出汗則消耗人體陽氣,消耗精血物質基礎。
「寒濕」有什麼危害?
說了這麼多,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寒濕」的危害,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它會引起什麼症候。
1、外寒引動胃飲:寒濕之邪逆於上,則頭暈眼花或頭重如裹。
2、寒飲結於咽喉:上不得吐,下不得咽,則會出現如有異物感之梅核氣。
3、外寒引動肺飲:肺失宣發則惡寒,肺失肅降則或咳或喘。
4、寒飲停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嘔吐或胃反流,胃失溫養,絡脈不通,則胃痛喜溫。
5、寒濕下註腸腑:分清秘濁氣化失司,則下利;腸腑絡脈失養,阻滯不通,腹痛喜溫。
6、寒濕客於沖任、胞中:阻滯經絡氣血,則下腹冷痛、宮寒不孕、帶清稀量多。
7、寒濕痹著腰部:腰者,腎之府,故可出現腰中冷痛之「腎著病」。
8、脾腎陽虛,寒水泛溢:蓋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脾腎陽虛可致水濕內停。
9、寒濕致瘤:陽虛生寒,失運成濕,寒濕易凝,凝致痰瘀,痰瘀結。
所以我們的核心應該是「病多寒濕,法當溫化」,而不能一說起來就是「祛濕排毒」,尤其不能過於寒涼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