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馬栗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我們的饞蟲也開始蘇醒了。面對各種美食的誘惑,根本抵抗不住。尤其是外酥里嫩的油炸食品,更是大家的心頭好。炸雞、炸丸子、炸里脊……完全停不下的節奏啊。
油炸食品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在食物油炸的過程中,高溫會讓食物失去水分,同時會發生多種化學反應,產生大量芳香烴類物質深深誘惑我們。酥脆的口味,奇異的香味,如果再加上其它的調味料,真正是隔著老遠也能讓人垂涎三尺。而對油炸食物的喜愛也是深深刻於我們的基因中,老祖宗為了獲取足夠的能量,自然就青睞於熱量更高的油炸食物。
但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對10萬人18年隨訪,發現每周至少吃一次炸雞,會顯著增加死亡風險,如果你認為是雞肉不健康背的鍋,那類似的結論是,如果每周至少吃一次炸海鮮,同樣會提高死亡風險,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於著名的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來源https://www.bmj.com/content/364/bmj.k5420
科研人員篩選了超過10萬名的女性,分析她們的飲食情況,尤其是對油炸食品的食用情況,隨訪約18年,將飲食習慣與死亡風險相關聯,結果發現,每周至少吃一次油炸食品的人比完全不吃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8%,心血管死亡風險升高了12%。特別需要強調的,每周至少吃一次炸雞會導致全因死亡風險提高13%。即使是將相對來說更健康的海鮮作為油炸的對象,雖然全因死亡風險降為了7%,但同時,心血管死亡風險提高了13%,與食用炸雞幾乎沒什麼分別。唯一令人略感欣慰的恐怕就是對於癌症來說,各種油炸食品的攝入,並不會顯著提高癌症死亡風險。
△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2%B8%E9%9B%9E
為什麼油炸食物害處多?
1.產生致癌物質
在油炸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氧化、合成等一系列化學反應,並生成多種對人體有害的副產物,比如丙烯酰胺、多環芳烴類物質、雜環胺類物質等,都屬於較常見的致癌有害物質。
2.對人體有害的反式脂肪酸
還有我們近些年常提到的反式脂肪酸,主要就來自於食物的加熱過程,尤其是高溫烹調過程,因此在炸薯條和炸雞等食物中,含量較高,對心腦血管都有比較嚴重的危害。這些有害物質伴隨著誘人的香味,讓你不知不覺就吃到肚子里——還是大量攝入。頗有點害人於無形中的意思。尤其是小孩子,更是難以抵擋油炸快餐的美味誘惑,我們看看在洋快餐店中,吃各種油炸食物的顧客,小朋友是主要消費者,而他們又恰恰是不容易代謝掉有毒廢物的人群,因此傷害更大。
△來源 https://www.pinterest.at/pin/392798398721145457/
3.超量油脂引起肥胖
不談這些複雜的化學式和化學反應,單單是油炸食物產生的超量油脂,就是健康一大殺手,不僅是中國,全球範圍內肥胖率也在呈現增加的趨勢,其背後的原因跟大量攝入油炸食品絕對脫不了幹系。作為高脂高能量的代表,油炸食物容易誘發肥胖,而肥胖則是多種疾病的誘因,像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都是胖人更易患病。
同時,高溫的反應過程也破壞了食物中的維生素,在油炸的時候,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大量損耗,營養價值大打折扣。這一加一減,就讓本來很健康的食材,變成了無益甚至有害的食物。比如土豆,本來很有營養,但是變成炸薯條,就多吃無益了。
除去這些固有的害處,無良商販使用的劣質油,甚至是地溝油,違法添加的膨化劑等等,都讓油炸食品成為健康的一大殺手。即使自己動手開火,油炸時產生的油煙,對呼吸系統和皮膚也有不小的傷害。這些油煙不僅會引起呼吸系統相關疾病,還含有多種致癌物,同時,廚房油煙當中的小顆粒物會附著在皮膚上,阻塞毛孔,傷害皮膚。
油炸、燒烤?其實清湯寡水最健康
作為一名營養師,統覽各種烹飪方式,油炸確實是更加糟糕的一種烹飪手段,同樣的,燒烤、醃制,都不利於我們的健康。
那如何吃如何做才健康美味呢?對於果蔬來說,生吃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水溶性維生素——這些是果蔬當中的主要營養成分。要想加熱食物,蒸煮則是首選,不僅能夠更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營養價值,還能減少有毒物質的產生。
二者再細細比較的話,清蒸相對還要好一點,能最大程度鎖住食物當中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對於高溫和水溶敏感的營養成分,流失最少。可以說,清蒸是所有烹飪方式中對營養價值損失最小的操作。當然,水煮也OK,不過部分水溶性的物質會進入湯汁里,所以如果你習慣”原湯化原食”,那也不會浪費太多營養。
總而言之,好吃的可能不一定健康,健康的可能口味偏差,但為了我們的身體,還是建議大家盡量採用健康的飲食方式。
參考文獻
Sun Y, Liu B, Snetselaar L G, et al. Association of fri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all 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j, 2019, 364: k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