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1張

小編的話:「因材施教」這個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當爸媽的,怎樣才能知道孩子是什麼「材」?怎樣的教育適合這個「材」?陳忻老師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總結了一套「孩子發展三個區」方案,送給你。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2張

什麼樣的教育最適合我家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發展,但是什麼才是符合我這個孩子的最好發展呢?大家都知道要因材施教,但是我們心中的疑問常常是:「因材施教」去引導和要求孩子的「度」到底在哪裡呢?

跟網友們灌水討論時,有的媽媽說,我的孩子上了幾堂鋼琴課,老師說孩子接受快,孩子自己也喜歡練習。是不是要多加練習的時間呢?別把孩子給耽誤了。如果加太多會不會物極必反,傷害孩子的興趣呢?

又有些父母說,我覺得我們家孩子資質平平,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特長,是不是可以不用管了,放養就好了?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3張

我們的討論如果抓住根本,那就是我們父母的責任在哪裡。不管孩子有無天分,不管孩子是否資質一般,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是要觀察孩子,觀察他的性格,觀察他的興趣,觀察他的學習特點等等, 根據觀察到的種種來因勢利導。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有時候拿捏不好度,不知道自己「引導」得是不是太過了,會不會傷害孩子的興趣,這個不能和別的孩子比。不能說,別的孩子怎麼樣,所以我的孩子也要怎麼樣。別人的孩子可能這樣要求不算過,但是你的孩子這樣要求可能就過了;反之亦然。所以要基於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能力,切不可人云亦云,攀比。攀比的結果只能是父母焦慮,孩子焦慮。

你該怎樣引導孩子?

找到最近發展區

那麼我們的引導和要求怎麼才最適合孩子呢?兒童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說過,要找到「最近發展區」。他指出,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和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發展區。

父母/老師要善於準確發現孩子的現有發展水平,對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進行比較準確的預測,那麼,我們的引導/教學就在這個最近發展區進行。逐步給孩子挑戰,合適地引導,從最近發展區的下限,慢慢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上限。

這個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見影的,所以父母要有耐心。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4張

打個比方,小明和小剛年齡相仿,他們同時開始學鋼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都通過了鋼琴一級考試。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和觀察,發現小明接受比較快,而且記憶力非常好,那麼她就給小明一年以後的考試定的目標是四級。一級是小明的現有發展水平,四級是一年後的可能發展水平。從一級到四級之間的發展區就是最近發展區。老師要想辦法訓練幫孩子提高鋼琴水平。這個過程對小明來說,有挑戰性,但也是可行的。

小剛也通過了一級考試,表面現象是,小剛和小明一樣,都是一級水平。但是,老師根據他的特點和能力,認為一年以後他的考試目標是二級。如果父母沒有了解到孩子的特點,認為別人是一級,你也是一級;所以別人要考四級,你也要考四級。這樣孩子就很痛苦,因為四級不是他的可能發展水平,從一級到四級的這個距離不是他的最近發展區。如果父母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是不斷強迫、加碼,會有怎樣的後果我還用說嗎?

所以說,父母要仔細觀察,透過表面的現象去把握住孩子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做到因勢利導。

觀察三個區

我把父母應該觀察的區引申為三個區。舒適區(comfort zone)、挑戰區(challenging zone)和恐慌區(panic zone)

舒適區可以等同於維果斯基的現有發展區,孩子在這個區裡最舒適,因為他已經都會了。

挑戰區也可以說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我們不斷給孩子合適的挑戰,讓他在自己現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這當中會有一些挫折和挑戰,但是父母引導得當的話,孩子能夠突破自己現有的水平,能夠全力以赴,做到符合自己能力的最好。

如果父母要求過高,無視孩子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強迫給孩子加壓加碼,一旦超出了挑戰區,就會進入恐慌區。在這個區裡,孩子常常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即使很努力了也達不到,這個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恐慌,無法面對挫折。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5張

讓孩子走出安全區,進入挑戰區

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

引導得當,其實孩子都是喜歡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很多父母說,我們家孩子挺聰明,其實各方面表現也都挺不錯,但是我知道他沒有使出全力,沒有做到最好,馬馬虎虎糊弄過去就算了。

很多孩子喜歡待在安全區裡,因為它保護了他們不必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也免遭追求成功的壓力。這往往是父母的態度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對失敗的害怕往往在5-9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害怕失敗,那麼孩子往往也害怕失敗;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完成一些他/她能力尚達不到的事情,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是對失敗的害怕。

有些父母不由自主地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有很多表達愛的行為,比如和孩子一起慶祝,給孩子買東西;而在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卻和孩子一起生氣、傷心,不知道怎麼真正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孩子隻感受來自父母的消極情緒,而感受不到真正的愛。這樣的孩子往往變得低自信,害怕失敗,所以他的內在動力是盡量避免失敗。只要他能免於失敗就可以了,不會再去追求更好的成就。

甚至這些孩子還會害怕更好的成就,因為如果得到更好的成就,父母對他的期望立刻也隨之提高了,這樣的期望讓孩子無法承受,也 更害怕達不到提高的期望,所以壓力很大。最終孩子選擇老老實實待在安全區內最保險。

你可以這樣幫助孩子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6張

所以父母的責任是讓孩子勇敢地走出安全區,接受合適的挑戰,進入挑戰區。

很多孩子害怕失敗,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失敗和成功的互相幹系。失敗的人不會永遠失敗,成功的人是經過很多失敗的體驗,從失敗中學習才獲得成功。

當孩子有挫折的時候,要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這個事情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哪裡可以再提高,怎麼提高,把孩子悲傷或者鬱悶的心情轉移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當他們獲得進步以後,稱讚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和具體的一些方法、行為,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要獲得成功背後需要哪些品質和行動,而不是泛泛地說你很聰明、你很努力這類空洞的話。

父母要幫孩子把一個大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因為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大目標,要是孩子總達不到目標確實會很沮喪。當分成小目標後,孩子通過努力和思考做到了,往往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並增強信心,也會越來越願意接受一些新的挑戰。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7張

同樣道理,要讓孩子對錯誤抱有一種正確的看法。父母常常迫不及待地去指出、糾正孩子的錯誤,給孩子傳遞了一個資訊:錯誤是不好的,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很多孩子對自己出錯很不能容忍,對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很抗拒,拒絕聽。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從錯誤中學習而進步。

所以要破除孩子這種沒必要的「完美主義」。我家兩個孩子,我從小就跟他們說,爸爸媽媽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會出錯。而且我不失時機,只要有錯就跟他們這麼說。比如讀書的時候我念錯了一個單詞,就會說:哦,媽媽這裡看錯了,現在我改過來。

我們的老師也很配合,鋼琴老師偶爾也有口誤,看錯譜,我們就說:老師也會出錯,看,老師現在看清楚了,改過來了。慢慢孩子就接受,出錯沒什麼可怕的,關鍵是出錯以後我們要改過來,從錯誤中學習。當他接受了這種觀念,就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戰。因為即使接受挑戰失敗也沒有關係,可以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進。

父母通過改變孩子的一些觀念,分割目標,和老師/教練進行良好的溝通和討論,相信能讓孩子進入挑戰區,全力以赴,獲得和他們的能力相符的發展。

注意不要過火而進入恐慌區

當孩子在挑戰區的時候,父母不要讓勝利的果實沖昏頭腦,不要一下子對孩子的期望超過現實的能力。如果孩子一有點進步,就立刻加壓加碼,可能孩子受不了壓力,又會退回安全區或者進入恐慌區。

進入恐慌區的孩子,其實已經很努力,很想達到父母的期許,可是以為父母的期望超過了他們現有的能力,所以不管他們怎麼做都達不到目標,這個時候孩子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很恐慌,無法面對挫折。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8張

如果父母看到一些現象,就要思考是不是逼孩子逼太過了,比如:

  • 孩子變得對自己的錯誤無法容忍;

  • 對自己要求完美;

  • 考試或者表演之前極度焦慮;

  • 對學習和參加的活動完全沒有興趣等等.

這些是孩子發出的一些資訊,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一些言行和要求。

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傳遞正確的觀念和資訊,仔細觀察孩子,積極和老師溝通,找到孩子發展的3個區,盡量讓孩子在挑戰區裡發揮最大的潛力。❖

◆◆◆ ◆◆

在管教孩子時,你會用哪些妙招來處理孩子或自己的情緒呢?

養娃過程中,怎樣因材施教? 親子 第9張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愛貝睿聯合全球名校的數十位專家聯合研發了一個大型兒童早期發展干預計劃——未來腦計劃

點個在看,分享你的態度👇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