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霸四川經濟副中心!四川更看好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爭霸四川經濟副中心!四川更看好誰?-雪花新聞

川渝橫貫線出品 文/李不是

半個月前,在四川最重要級別的會議決定下,「一乾多支」的發展戰略成為宏偉的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鼓勵支持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

實力相當,且信心十足的七個城市(綿陽、德陽、宜賓、南充、達州、樂山、瀘州)站了出來,各自表態,自己將是未來的那個「四川省第二」。

那麼,四川省一級層面為什麼會看中這七個城市?「四川經濟副中心」應該達到怎樣的級別?七雄爭霸,高層更看好誰一些?七個城市又能獲得哪些支持?到底如何才能成為「四川經濟副中心」?

一系列問題,7月14日上午召開的四川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得到了相應的回復。

全場乾貨滿滿,川渝橫貫線為你挑出重點,一一解讀。

01

四川為何看中德陽綿陽等七個城市?

問:《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德陽、綿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七個區域中心城市,為什麼選擇這七個?標準是什麼?

四川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范波答:

一、經濟實力相對較強,除成都外,這七個城市的經濟總量分列全省的2-8位,產業基礎較好。

二、地理區位條件比較優越,已有的國家交通幹線和規劃建設的對外大通道在7個城市都有交匯點。

三、城鎮化水平較高,綿陽、南充、瀘州、宜賓已邁入百萬人口城市行列,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較大。

川渝橫貫線解讀:一個城市要成為經濟副中心,經濟實力、地理位置、人口規模,甚至於教育資源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當然,所謂經濟副中心,關鍵詞還是經濟,雖然經濟不是成為經濟副中心城市的決定因素,但沒有經濟實力,無論其它方面多麼優秀,仍然等於零。

德陽、綿陽、樂山等七個城市被看中,其實不在於他們有多強(當然也不是太弱),而是七個城市發展都較均衡。

除了一城獨大的成都外,這七個城市同處於第二梯隊,2017年GDP均在1500億以上,其中僅綿陽剛剛突破2000億,相互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勢,也沒有絕對的劣勢。

這時候,指派誰做經濟副中心,想必都沒有一個服氣的。怎麼辦?既然各自半斤八兩,競爭上崗就是最好的方式!

既鼓勵了大家加速沖刺,帶動了經濟,也能讓經濟副中心的帽子在最後的比拼中落子,用努力得來的結果說話,誰都認可。

02

副中心的經濟體量應該多少?

問:要成為四川經濟副中心的話,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

四川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范波答:

拿現在的數據看,如果說有一個副中心的話,它的總量應該是三四千億左右的標準。

靠行政疊加是不可能形成副中心的,我們如果把某幾個市(州)合併,假設川南四個合併,兩個市(州)整合總量做到三千億,那沒有意義,一定是靠做增量和創 新髮展。

川渝橫貫線解讀:一般觀點認為,一個副中心城市,GDP不低於2500億元(2016年標準)。但具體是多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定,比如太原,2017年經濟體量才3000多億元,全省經濟副中心顯然要大幅低於3000億元。

四川首位城市成都2017年經濟體量已經達到1.39萬億,經濟副中心的體量自然不能太低,按照范書記的說法,四川省經濟副中心的體量是在三四千億左右。

這個數據不是最終的數據,可以解讀為四川省一級層面的心理範圍數字。此外,在半個月前的會議上,省委書記彭清華也同樣說到,體量應該在三千億到五千億的樣子。

兩組數據相對吻合,至少可以看出,三千億或許就是未來的門檻數字,而兩位主管說的都是一個數據範圍,川渝橫貫線以為,這是為了留出一個更大的數字空間,可以讓更多的城市進入這個門檻後再多方面考量。

畢竟,經濟副中心可以設置多個,尤其四川省域面積大,需要多點開花。而且,可能設置多個經濟副中心,也是四川省一級層面在會議中提到過的。

而倘若就以三千億為門檻的話,再按照現有的經濟體量和發展速度來預估,綿陽將是第一個跨進三千億俱樂部的。

綿陽,已經20年來長期穩居四川經濟體量第二的位置。2017年GDP為2074億元,增速為9.1%(全省第一)。若照此速度發展,綿陽再需5年(包括2018年),即2022年可達到三千億,可能將成為第一個達到彭書記口中經濟副中心門檻的城市。

回復中還講到一句話,經濟副中心不通過搞合併那套得來,說明四川當前看中的是真正的里子,面子那一套,解一時不解一世。四川要下的是更大的棋。

此外,插一句題外話,四川經濟副中心體量已經按照山西省會太原來設想,太原要加油,山西要加油啊。不管怎麼說,總感覺有些尷尬。

03

七雄爭霸,四川更看好誰?

問:大家都很關心,全省除了成都之外,是不是還要建設一個經濟副中心,在這七個城市中誰是最有希望的?

四川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范波答:

在首位城市之後,在一定區域能發揮較強的帶動作用,這樣的城市才是副中心。這幾個城市都有可能成為副中心,誰能成為副中心我真不知道,需要大家實實在在趕出來。

川渝橫貫線解讀: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的確大家很關心,但誰是省一級層面心中的熱點選手,自然更加關心,畢竟,省一級層面的心理傾向,未來的發展也是可能有所政策傾斜的。

不過,盡管問題問得好,但主管的回答是不會輕易「鑽套」的,畢竟,規則的制定和發令槍的打響,都是省級層面主導。

誰能成為經濟副中心,就用實力來看就好啦。四川自然也是用心良苦,這也給了大家一個公平的機會,不指定,誰要是數據很是OK,那數據就是答案了。屆時,裁判員就是公眾的眼睛。當前,抓緊一切時間「大幹快上」才是最要緊的事。

04

省會成都如何做強「主幹」?

問:「一乾多支」主要戰略是成都「主幹」,充分發揮成都的引領帶動作用。成都將如何做強「主幹」?

成都市常務副市長謝瑞武答:

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個五千億產業集群、6個雙千億產業集群和一批成長性好的新經濟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川渝橫貫線解讀:從回復來看,成都的信心十足,當然成都也的確具備底子和實力。但大家或許仍然有一些疑問,成都的願景很好,但成都做得越大,其虹吸效應也越大,對於其他城市發展尤其是經濟副中心提速發展的階段,不見得是好事。

這樣的疑問一定是會有的,但我的解答是,一城獨大是省會發展歷程中都必須經歷的階段,當前,顯然已經進入到新的戰略部署階段了。有多個經濟副中心要提攜,此前傾斜於省會的資源和政策,也自然會撥出一些給到這些中遊種子選手的。

此外,成都不可能停滯不前,其競速向前,就不可能不存在虹吸效應,但也有個詞語叫「日月同輝」,成都單個城市一口吃不了大胖子,經濟發展越強勁,輸出到中下遊的資源和機會隨之也會更多。

老天幫助最多的,永遠都是那些少抱怨多做事的人。靠自己,比靠任何人都強。

05

虹吸效應的成都,如何變成「日月同輝」?

問:成都作為「主幹」如何努力與市(州)一道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共同體?

成都市常務副市長謝瑞武答:

主動加強規劃對接。針對每個城市的優勢、劣勢,加強與各區域城市的總規和控規對接。

主動加強產業對接。與區域城市一道加強產業發展研究,建立「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探索「存量不動+增量分成」的區域利益分享模式。

隨著企業發展,一些企業做大做強以後必然會把總部往大城市聚集,這也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市(州)的企業到成都後,我們就在考慮,稅收頓量的部分留給市(州),我們共同把企業做大做強,增量我們來做分成,成都財稅系統已經在研究這個問題。形成跨區域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級大孵化體系。

推動公共服務對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支持成都高校到市州建立校區,組建一體化學校、集團學校、聯盟學校,支持成都優質中小學資源向市州輻射。

我們組建了教育投資集團、醫療投資集團,我們也想把四中、七中、九中等優質教育資產的無形資產注入投資集團,鼓勵他們到市(州)去發展,讓市(州)共享成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

川渝橫貫線解讀:上述回復可謂乾貨滿滿,所以盡量多陳述了些內容。我想,成都有上述舉動,比如共享教育資源,主動與其他市(州)對接等等,也應該有省一級的要求,需要協同發展。

當然,關於經濟的發展上面,可以看出,成都有在為其他市(州)考慮,比如,企業發展大了,前往成都是市場必然,成都如果不搞「存量不動+增量分成」的模式,硬生生吸引走一個企業,別的地方拿它也沒有辦法。但如果搞新的雙方獲利的方式,則是變相意義上的幫扶。

此外,非常想重點說的是,曾經,成都獲得眾多資源、政策傾斜成為四川省內集大成者,如今,成都也到了多多反哺的時候了。

上述回復中,成都多次提到主動對接規劃、主動加強產業對接等等,多是成都主動動態。我想,在成都主動分資源分東西的同時,地方城市更應該主動設想,力求與成都在更多層面更大力度的合作。

讓成都發揮引領作用,扶持發展多個四川經濟副中心是當前重點戰略布局,大家都不要幹等著,主動琢磨自己的優勢,以互惠共贏的角度向成都吹響合作的號角吧。

還是那句話,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人家可以主動,但你不能被動,萬一人家不跟你合作呢?

七雄爭霸的城市們,主動上門,就像招商引資一樣,向成都展示你的優勢,要資源,要合作。這個時候,臉皮厚一些,沒錯,把合作方案做得多一些好一些,更沒錯。如果人家正好想著你,主動要給你支持,那就當作意料之外的增量部分吧。

多年來,兄弟城市們一起頂出來個大成都,現在,大哥要帶出幾個能一起扛事兒的小弟,理所應當,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