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1張

圖:古裝劇中宣讀聖旨的場景

楊津濤/文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太監宣讀聖旨的場景,那些聖旨的第一句,無一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歷史上真實的聖旨,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明朝才有「奉天承運」


所謂「聖旨」,即是古代皇帝的命令。這個詞最早見於漢代,蔡邕奏疏中出現過「臣伏讀聖旨」的話。三國時期,魏國大臣鄭沖等勸司馬昭受「九錫」之禮時,也說:

「明公宜承奉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

意思是讓司馬昭順天應人,接受魏元帝曹奐的旨意。

不過,在宋代以前,「聖旨」只是一個偶爾使用的敬稱,人們對皇帝的命令,常用的稱呼還是「制書」、「詔書」、「敕旨」等。

現存漢代詔書開首大多直稱受詔者官職,如「制詔禦史」等,結尾常有「如故事」幾個字。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2張

圖:一些漢代詔書(摘自魏昕《漢代詔令研究》)

南北朝後,門下省成為制詔機關,於是詔書開首變為「勅門下」(也有直稱「勅某」的),結尾有「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布告中外,體朕意焉」等幾種。①

直到宋代,「聖旨」一詞才普及開來。按照南宋人嶽珂的說法:

「國朝所司承旨之別;乘輿稱聖旨,中宮稱教旨,儲闈稱令旨」。

意即宋代規定,皇帝、皇后、太子的命令,分別稱為「聖旨」、「教旨」和「令旨」。②

古裝劇中那種有固定開頭的「聖旨」,遲至蒙元時期才出現。當時的聖旨上,先是音譯自蒙古語的「長生天氣力里」或「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大意是,在上天保佑下,統治萬民),再寫「皇帝聖旨」及具體內容。貴由汗在給教皇諾森四世的信中,開頭甚至被寫為:

「長生天氣力里,貴由大汗,全人類之君主聖旨」。③

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認為元朝聖旨的開首語,「未盡謙卑奉順之意」,於是親自改為「奉天承運」,意即皇帝所做一切,都是遵從上天意旨。朱元璋還改大殿為「奉天殿」,規定皇帝所持「大圭」(一種玉制手板)上刻「奉天法祖」,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④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3張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4張

圖:明代聖旨(見於程勝彩《品讀明代聖旨與誥敕碑》)

因此,有人認為,明清時期聖旨開首文字的斷句,不是常說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很多時候,「詔曰」也會替換為「制曰」)。

至於古裝劇中聖旨結尾的「欽此」二字,在真實歷史中並不多見。⑤

很多聖旨並不重要


廣義上的聖旨,按照不同用途,分為多種。比如,宋代聖旨有七種,

「一曰冊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敕書,五曰誥命,六曰禦札,七曰敕牓」。

曾國藩所著《經史百家雜鈔》中,詔令類下列舉有誥 、詔、諭 、令 、教、敕 、璽書 、檄、策命等。⑥

聖旨之中,最常見的是明清時期的「誥命」和「敕命」,即皇帝對官員及其親屬進行封贈時所用的文書,蓋有「制誥之寶」或「制敕之寶」。現在各地時常發現的聖旨,基本屬於此類。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5張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6張

圖:乾隆年間的聖旨(誥命),現藏徐州聖旨博物館(見於《中國聖旨大觀》)

封贈不同爵位、品級者,聖旨規制也不同。清代封贈五品及以上者用「誥命」,其聖旨材質為禦用的「提花織錦」,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品級越高,使用的顏色也越多。封贈六品及以下者的「敕命」,使用常見的綾織物,僅有單色一種。

誥命和敕命聖旨大多寬30公分左右,長度不定,從數十公分,至數米,都不鮮見。聖旨同時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其上飾有翔龍、祥雲、仙鶴等花紋。

廈門博物館藏有三件顒琰(嘉慶帝)給李廷鈺(清代將領)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誥命,使用的即是包含墨綠、灰綠、橘紅、金黃、米黃、深咖、灰綠等七色的聖旨。⑦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7張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8張

圖:清廷給李廷鈺親屬的三道聖旨(上圖為漢文部分,下圖為滿文部分)

散落民間的這些誥命、敕命,大多屬於例行公事,歷史意義有限。如歷史學者蘇同炳所言,

「‘誥敕’只是填入受文者姓名的官樣文章」「殊不能因為上面蓋有皇帝印信之故,一概視之為’富有歷史價值’的重要文獻。」⑧

比「誥敕」更重要的聖旨是「詔」和「諭」,其上蓋有「敕命之寶」或「皇帝之寶」,用於皇帝宣布重大事件。常見的有即位詔、遺詔、罪己詔、退位詔等。這種詔書結尾,常有「布告天下,鹹使聞之」八個字,表示要讓全國「子民」全部知曉。

皇帝不只有公之於眾的聖旨,還有直接批示在奏折上的所謂「朱批」。胤禛(雍正帝)曾自言:

「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折,一日之間,嘗二三十件,多或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覽閱批發,從無留滯,無一人讚襄於左右。」

他的朱批短則數字,多則數百字,無不是要立刻執行的聖旨。 北京、台北現存清代奏折70餘萬件,其中很多留有皇帝朱批。⑨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9張

圖:胤禛(雍正帝)朱批過的奏折

傳達聖旨無需太監


聖旨內容由相關部門擬定,並刊刻後,即要準備頒旨。真正的頒旨過程頗為複雜,遠不是古裝劇中太監高聲宣讀那麼簡單。

尤其聖旨中有重大事件宣布時,工部、禮部等要在天安門前搭設宣詔台、龍亭等。頒旨當日,皇帝在太和殿召見百官,由大學士手捧聖旨,交給禮部堂官。在鸞儀衛護送下,禮部堂官將聖旨放置於龍亭中。已然等候在外的百官行三叩禮,鸞儀衛再將龍亭迎至天安門城樓上。至此,宣詔官才能取出聖旨,當眾宣讀。最後,百官再行三拜九叩禮。

聖旨宣讀後,依程序移交禮部,鐫刻後頒行全國。聖旨傳至各地,亦有一套複雜的迎接流程,如文武官員要穿朝服跪迎,老百姓也要伏於道旁等候。宣詔時,少不了又是幾番三拜九叩。如果頒詔官故意延誤,不能在限期內,將聖旨帶到指定地區,將受重罰。⑩

由此可知,聖旨從內容到傳達,代表的都是專制皇權,和現代政治制度格格不入。

因此,當清末立憲運動興起,資政院成立後,身在海外的梁啟超即多次撰文,要求廢除各種聖旨,尤其是不經法律程序即可生效的朱批。他說,

「今大陸欲實行憲政耶?則嚴定公文格式,而絕對不發政治上之制詔,此第一義矣。」「凡立憲國君主之詔勅,必須由國務大臣署名,然後效力乃發生。」

清廷本無立憲誠意,當然不會聽從梁啟超的意見。不久,清廷以溥儀(宣統帝)名義發布了最後一道聖旨——《退位詔書》,其中寫道: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歷代的真實聖旨,是什麼樣子的?| 短史記 歷史 第10張

圖:「滿洲國」聖旨,其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註釋

①⑥吳承學、劉湘蘭:《詔令類文體 (一):詔書》,《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2期。

②周慶明主編:《中國聖旨大觀》,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2頁。

③江文漢:《中國古代基督教及開封猶太人》,知識出版社1982年,第180頁。

④(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上》,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第48頁。

⑤ 董建中:《聖旨與「欽此」》,《中國經營報》2015年5月6日。

⑦沈金穎:《清誥命、敕命聖旨藝術特色淺析》,《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年第6期。

⑧蘇同炳:《書蠹餘談》,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第3頁。

⑨孫成德:《漫話清代皇帝朱批奏折》,《蘭台世界》2014年第16期。

⑩李松齡:《清代的詔書與頒詔禮儀》,《文史知識》1990年第1期。


推薦閱讀(點擊標題可直接跳轉閱讀)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推背圖》「能預言未來」的真相

乾隆年間中國GDP世界第一,這事不值得驕傲

重溫2100年前那場偉大的「鹽鐵會議」

語文教材里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中藥的有效成分是西藥,這是個百年傳統

乾隆深愛皇后富察氏?這種想法可能太天真了

如何處理人性:美國與民國開國精英的一點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