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優先「,優在哪兒?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雲優先」戰略並非要求企業自動的全「雲」化,而是依據業務延伸的需要實時更新和優化企業雲戰略部署,逐步做到企業「雲」化,以推動內外部資源的整合與最大化利用。

盡管「雲」一直在擴散,但大多數中國企業融入「雲」的步伐緩慢,未能體現「雲」的優勢作用。如何實施「雲優先」戰略,推動企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已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雲優先」不僅僅為企業管理提供一種新技術以降低IT技能成本,更是構建企業業務優勢平台的一種戰略資產;「雲優先」作為企業的戰略投資和部署,也並非簡單的雲存儲、雲搜索等應用,而是對一系列應用程序系統的連接服務的投入。

1. 提升經營效率

「雲優先」戰略旨在優先將信息技術融入企業經營和業務範圍,充分發揮雲技術的作用。雲服務可降低企業成本,雲供應商承擔IT基礎架構與維護的角色,企業僅需為終端硬體進行投入,共同分攤「雲服務」平台成本。

2. 共享大數據價值

互聯網環境下的大數據隱藏著巨大價值,「雲優先」戰略為企業挖掘大數據的隱藏價值提供了選擇平台。企業無需購買昂貴軟體、多個服務器支撐以及組織IT人員進行維護,因為「雲服務」平台供應商以一個無法拒絕的「公平」價格,為企業提供一個做到共享大數據目標的公共平台。

「雲優先「,優在哪兒? 科技 第1張

「雲優先」戰略的衡量方法

如何衡量「雲優先」戰略的風險與收益,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大多數組織結構較為複雜的大中型企業,衡量「雲優先」戰略效果的指標和方法則較為模糊,因為「雲優先」戰略並不能純粹、直觀地描繪其成本與收益大小。

如程序生產的大量數據在不同部門之間反饋並進行存儲,而這些數據往往是業務的核心和機密。因此,這類特性使得「雲優先」戰略被賦予更大的權值,影響企業對「雲優先」戰略的選擇,即是否將該類應用系統遷移到「雲」上,還是留在本地。

為難的是,CIO可能並不確定那些應用程序在本地運行的真實成本。基於此,在面臨「雲優先」戰略選擇時,對其機會成本可做如下衡量:

1. 財務貢獻

管理者做出如下假設和預估:本地應用程序在互聯網出現問題而不能與「雲」應用系統相連接,或者本地的服務器宕機之後的損失是多少?

企業的關鍵業務在本地應用程序中可能沒有同行企業那樣流暢,由「雲」應用系統對業務流程的改進和加速而獲取的企業利潤,與「雲服務」優先的投資相比是否超出其所帶來的價值?

這會影響到企業獲得更多的盈利,還是維持盈虧或持續虧損?

2. 需求敏捷性

雲計算能夠協助企業滿足個性化的市場需求,為生產或服務規模的收縮或擴張提供策略。

例如,亞馬遜官網上暢銷圖書比例僅為30%,而其他70%則為冷門圖書。又如,生物醫藥企業利用「雲服務」對需求彈性進行預測,靈敏地做出反應。

「雲優先」戰略將助力企業抓住一切機遇,快速擴張到不同領域——這種對需求敏捷性的量化衡量,是「雲優先」戰略價值的重要體現。

3. 數據監管和安全風險

數據監管和安全風險已成為企業高管開展業務的優先考慮事項。2016年IBM研究報告指出,企業數據泄露的平均成本約400萬美元。不同行業面臨的風險形式不同,但數據監管和安全風險大致相同。

管理者需要對各自的應用系統面臨的風險評級,識別企業遷移到「雲」上風險最小的程序。雲備份和雲監控成為可靠的雲安全產品,「雲優先」成為企業保護知識產權、客戶數據和公司聲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雲優先」戰略的實施路徑

企業管理模式、業務特點與IT基礎存在差異,需要以自身業務應用的需求為依據,選擇不同的服務策略。「雲優先」戰略實施並不意味著企業自動的全「雲」化,而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動態管理過程。

1. 業務需求分析

首先,依據企業信息化程度和建設規劃目標,考慮企業規模和市場環境變化的需求,分析相關的應用程序是否需要上「雲」、信息化水平在多大程度支持業務的關鍵應用上「雲」、資金預算和投入回報率是否合適,等等。

然後,分析相匹配的「雲服務」供應商的基礎設施、技術實力、資金狀況、服務性能(軟體的穩定性、數據的安全性)與資費標準等。

最後,建立符合企業需求的「雲服務」類型、服務項目、資費等相關分類目錄,結合信息化戰略對「雲優先」戰略進行必要性論證,因為並非所有企業都有遷移到「雲」上的必要。

2. 服務模式選擇

當前「雲服務」模式主要有3種形式: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架構即服務(IaaS)。

SaaS較為符合中小企業的需求,其業務流程和信息水平較為薄弱,企業按需訂購「雲服務」供應商的相應軟體,較為完善的業務主要有網站建設、即時通訊、CAD、SCM、ERP等獨立軟體的租用服務。

PaaS是SaaS的延續和擴展,某些中上規模企業可依據實際需求選擇升級版的SaaS或者PaaS模式,以提供工具、數據庫和應用軟體的連接平台。

大型企業可選擇IaaS與PaaS相結合的模式,該類企業資金充裕且具備一定的IT基礎,可建立包含「私有雲」「公有雲」或「混合雲」的經營系統(如數據處理、存儲及其他網路資源的基礎設施),以滿足其業務增長和規模擴張帶來的「雲服務」需求。業務發展需求的變化成為各企業「雲優先」服務策略的選擇依據。

3. 戰略計劃確定

在上述基礎上,管理者需要確定實施「雲優先」戰略的計劃階段和分目標,向中下層傳達策略和確定人、財、物的配置。

針對小型企業而言,「雲優先」的部署可能是簡單選擇SaaS模式中部分應用軟體的租用服務,對「雲服務」供應商做好事先評估工作和簽訂協議事項,短期內即可做到。

而中大型企業則需要做詳盡的部署,分批次、按先後對硬體設施、操作系統以及業務流程進行規劃和升級。

例如,優先使用關鍵業務所需求的SaaS應用軟體的租用服務,依據企業發展和規模的變化,逐步過渡到PaaS平台服務,最後考慮是否需要構建IaaS模式「私有雲」的經營系統。

企業在接受簡單軟體服務到個性化服務的「雲」遷移過程中,「雲優先」將有序升級企業的財務管理、智能供應鏈以及大數據挖掘等平台和經營系統,以支持企業創新產品與服務,從產品經營轉向服務經營的高端領域。

4. 戰略運作評估

根據企業業務發展的需求,選擇不同的「雲優先」戰略運作模式(如指揮型、變革型或者合作型);企業高管和「雲服務」供應商之間應建立起有效溝通和密切配合,依據協議和合約推進「雲服務」項目的開展;企業做好對「雲服務」供應商的監管與督促工作,保護企業核心數據的安全,經常登錄「雲」應用系統發現問題並及時反饋與改進;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擬定企業數據備份與轉移的合約,發現與戰略計劃預期不符時,盡快調整企業上「雲」的策略,確保戰略計劃的順利進行。

此外,戰略評估作為最終環節,即對企業選擇的「雲服務」項目進行後評估,比如業務需求的必要性和嚴謹性的評估;服務項目與業務需求的匹配度和恰當性的評估;服務水平協議(SLA)的數據備份方式、違約說明與補償機制的評估;項目雙方的權責制度、退出方式與後續合作約定的評估;企業發展和推進業務增長貢獻的評估等。

通過上述一系列評估工作的總結,明確「雲優先」戰略之於企業的意義及作用。■

作者單位 | 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雲優先「,優在哪兒? 科技 第2張

「雲優先「,優在哪兒? 科技 第3張

「雲優先「,優在哪兒? 科技 第4張

感 謝 關 註 | 喜 歡 請 點 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