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徐州轉型發展啟示錄(二)產業轉型的「密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 【他山之石】徐州轉型發展啟示錄(二)產業轉型的「密碼」

徐州曾有「百里煤海」之稱,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徐州肩負著資源型城市轉型和老工業城市振興的雙重任務。近年來,徐州市以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步伐,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達36%。而在河南,像焦作、平頂山、鶴壁等地,和徐州一樣,也面臨著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該怎樣以徐州市為標桿,落實好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的「深入踐行 新髮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的要求,讓產業轉型的步伐更加堅實?帶著這些思考,我們的記者在徐州採訪時,對當地產業轉型進行了重點關注。

這里就是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的龍頭老大—–江蘇徐工集團,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之後的首次地方考察就選擇了徐州,而在徐州的第一個考察點就是徐工集團,那麼是什麼吸引了總書記來到這里呢?為了尋找答案,我們採訪的第一站也來到了徐工。

這就是徐工集團最引以為傲的「世界第一吊」,作為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噸位的履帶起重機,它僅底盤就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能吊起4000噸的重物,相當於2000台小汽車,而這台巨無霸的設計者居然是這位嬌小的女工程師,回憶起這台大國重器的誕生過程,她仍然激動不已。

江蘇徐工集團高級工程師 孫麗:當時我們做這個產品研發都要將近100人的團隊,從製造到用戶環節,又歷時了前後有五年的時間,這一台產品的成本就要1個多億。

那時的徐工和國內多數工程機械製造企業一樣,因為國家對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宏觀調控,經營陷入了困境,就在別的企業紛紛忙著轉行的時候,徐工卻依然不惜重金,專注於研發攻克工程機械的核心技術。

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斌:最困難的時候,徐工集團的整個研發費用投入都沒有低於4%,其他費用都可以壓縮,唯有研發費用不能壓縮。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在歐洲、在美國、在巴西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這是一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一項工作。

苦練內功、終成正果。「一根筋」地堅持技術創新,讓徐工在施工應用技術、液壓傳動技術等5大專業領域內做到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在工程機械領域內持續領跑。2017年,徐工集團的銷售收入近千億,在國內遙遙領先,世界排名第六。

徐工集團在科研創新上的「一根筋」精神和河南正在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三股勁」中的「韌勁」不謀而合,「韌勁」就是「認準了的事情,心無旁騖、一乾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當然河南也有轉型較為成功的優秀企業代表,比如宇通客車、中信重工等,但是更多的傳統企業還缺乏攻堅路上的這股「韌勁」,「韌勁」何時補上都不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縮小與前路「標兵」之間的距離,而這也是在徐工採訪帶給我們的思考。

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徐州市還非常注重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在我所處的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廠區內,就有四個由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產為特色的企業,而它們點燃了一個新興產業集群最初的星星之火。

我們找到了華洋通信科技的創始人錢建生教授,他正在給來自河南煤炭行業的200多名觀摩學員上課。從教授到企業老板的十幾年間,在中國礦大和徐州高新區從資金到從用地到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錢建生做到了當初轉型的初衷。

徐州華洋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錢建生:當時一個思想就是怎麼想辦法使得我們的成果更多地服務於煤礦,有了產品才能服務於煤礦,你必須得有一個公司。原來的教授的成果,80%躺在那,轉化不了,現在是80%都能形成產品,形成產值。

在四位教授的引領帶動下,先後有48家安全裝備企業集聚高新區,「中國安全谷」在徐州初具規模,2017年產值達到400億元,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徐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局副局長 王佳川:通過這些老師,這些高端人才對我們的認可,他會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專家到我們這地方來創新創業和發展,做到一種新興產業的打造以及人才資源的集聚。

依托高校資源,徐州培育出一個安全產業,這樣的模式,給前來學習取經的河南煤炭行業工作者很大的啟發。

河南省煤炭工業管理辦公室綜合處處長 李天明:他(徐州)這個主要的成功模式,就是產學研相結合的一個成功典範。它這里是中國礦業大學,我們也有河南理工大學,這兩年我們也正在大力搞產學研對接活動,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效果也很不錯。

打造新興產業,徐州市不遺餘力。看到半導體產業的巨大發展前景,徐州經開區僅用三個月就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產業園,鑫華半導體級多晶矽、中科院微電子所徐州半導體創新中心等項目先後入駐。

三個月建成一個規模化的產業園,我們可以想像其中有多少人在「拼」盡全力,「拼勁」的內涵就是要「敢於挑起重擔,敢於克難制勝,敢於奮勇爭先」。幹事業有拼勁,這是過去不被看好的徐州今天被當做「標桿」學習的根本所在,同樣把這股拼勁貫穿到河南產業轉型發展的道路上,久久為功,也可以讓河南的產業發展再創新業績。

也就是靠著這個「拼」字,再借助科教資源富集的優勢,徐州市培育出了裝備與智能製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等四大新興主導產業。2017年,徐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530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7%。

江蘇省徐州市委書記 周鐵根:我們這些年來堅持了久久為功、抓落實的韌勁,也就是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只要我們真正的去狠抓落實,通過創新來助推我們的轉型,那麼就一定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幾天採訪下來,我們感受到了徐州人的創新基因無處不在,無論是像徐工集團這樣的裝備製造企業,還是像高新區、經開區這樣的產業園區,都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要素,「不做蘇南的跟隨者」,把握機遇彎道超車。這是徐州人的豪情,更是他們讓老工業基地卸下包袱、轉型發展的制勝法寶。

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指出,「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好創新載體,壯大創新主體,激活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近期,河南先後有多地組織黨政考察團前往徐州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徐州的產業轉型之路又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借鑒呢?

河南省平頂山市委書記 周斌:徐州能在十餘年之間做到產業成功轉型,平頂山為什麼不能呢?為此我們專門建立了市級層面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堅持以發展優勢產業為主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出台了重點產業轉型攻堅方案,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擺脫「資源陷阱」和「路徑依賴」影響,走好調整結構這個「華山一條道」。

如何學習徐州經驗,為河南的產業轉型注入活力?我們來聽聽特約評論員楊禹先生的看法。

實事評論員 楊禹:從徐州的探索當中,可以看到非常鮮明的四個字,首先就是堅守的「守」字,在轉型當中並不一定意味著把過去的所有的那些積累和自己天然的一些優勢就輕易地把它丟掉。在守的基礎之上呢,徐州人體現了接下來的這個「闖」字,因為所有的守都不是墨守成規地守,還要不斷地往前闖,在闖當中徐州的寶貴經驗就在於它始終把握住了一個「先」字,既有自己企業的龍頭所體現的這種領先作用,也有像一些新的要素的聚集所體現的這種「先」字的作用。光有先還不行啊,有了領先者,還一定要有聚集優質資源的能力,所以在這個「先」字之後,徐州又體現了一個聚集的「聚」字。它始終在這個過程當中把這四個字堅持做到,在這四個字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都匹配得非常好。我想能夠把這做到,那我們河南就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