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德:找優秀的作家一起寫劇本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小鞋子》導演來華授課
馬基德:找優秀的作家一起寫劇本

本報訊(記者 肖揚)11月7日,有「伊朗斯皮爾伯格」美譽的電影大師馬基德·馬基迪亮相2018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電影大師講堂,以自己提名奧斯卡的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為例,為青年電影人帶來以「觸碰人性,伊朗電影的魅力」為主題的課程

作為伊朗的大師級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電影處女作《手足情深》即獲選1992年戛納影展導演雙周放映;1998年憑借《小鞋子》成為首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影片;1999年《天堂的顏色》繼續《小鞋子》的輝煌,蟬聯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馬基德表示自己拍攝電影講究從真實生活取材,圍繞符合構想的現實裡的人物,深入研究調查他所處周圍生態環境,反復觀察而不急於進行劇本創作。之後利用三至四個月的時間思考如何更好地突出故事。他舉例說劇本創作就好像和朋友交往,是一個「日久見人心」的過程。他建議劇本創作不要單獨完成,或者尋找思想相近的人一起進行創作,或者尋找一位優秀的作家一同完成。因為對於一部電影而言,「擁有好的劇本就像擁有一座寶藏,拍攝電影,好的劇本就是最好的資本。」

馬基德認為,好的編劇一定也是好的作家。一部電影是否可以扣人心弦、牽引觀眾思維,前十分鐘的處理非常重要;中間部分的創作則關乎影片能否循序漸進走入高潮,在把握平衡度後讓情節上一個台階,例如《小鞋子》中反常人思維,為了獲得一雙鞋去追逐第三名而不是成為大家都期待的第一;結局的創作則決定了一部影片能否稱之為「優秀」。為了《小鞋子》的結局,導演重新回到最初的素材中,反復尋找創作這部影片的真正立意,最終以「魚親吻Ali疲憊的腳」作為結局,傳達孩子內心的責任感和被這種責任感打動的萬物。

關於「導演」,馬基德覺得,作為一個導演,想的東西、看的東西都要比別人更多,必須關注社會,尤其是貧窮的人。真正的導演,在塑造社會和別人的同時,先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真正有人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