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公元9世紀的南詔-唐朝戰爭中,南詔自始至終占據著戰略主動權。當今史學家對南詔的崛起往往多歸咎於唐朝的西南邊疆政策的失敗,而忽略了南詔自身的努力。實際上,南詔的崛起是其君主皮羅閣、閣邏鳳、異牟尋三代人不懈奮鬥的成果。
在南詔王國的壯大過程中,上述三位君主都充分展現出高超的外交手腕。再輔以必要的暴力,使南詔從默默無聞的邊鄙醜類,逐漸發展成足以和吐蕃、唐朝三足鼎立的西南霸權。
唐朝和吐蕃的南方擴張
漢朝前後的西南夷先民
公元7世紀末,位於今天洱海地區的烏蠻取代了白蠻,成為西南地區的統治民族。當時,白蠻的發展較烏蠻要先進得多,擁有發達的金屬冶煉業和農業,且能出產人馬俱裝的重騎兵。烏蠻則稍顯落後,不單堅持族內通婚,畜牧業也是粗糙原始的野放群牧模式。
造成這種形勢逆轉的原因,是來自外部的衝擊。中原帝國和吐蕃,從兩頭朝這個方向進行了擴張。
西南山區的特產 滇馬
中原政權對雲南地區的財富,早在戰國時代就有所了解。雲南地區的牲畜、銅鐵礦石、茶葉、鹽池,乃至當地的蠻族人口,都是一筆難以衡量的財富。更不用提雲南是西南方向上的交通樞紐,有商道可通往印度孟加拉、緬甸等地。
中原政權向雲南地區的擴張始於秦漢,蜀漢王國也曾試圖有力地控制當地。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蕩,使中原政權喪失了對該地區的主導權。隨著隋朝結束了內地的亂戰,隋帝重拾前人的擴張政策,多次遠征雲南。取而代之的唐朝也不甘人後。在前人的基礎上,唐軍征服了滇東北的東西兩爨和滇中洱海平壩地區,設置了朗州和姚州。
井鹽是雲南當地的重要財富來源
公元7世紀中期,作為後起之秀的吐蕃也入侵了雲南。他們占領了滇西北出產茶葉和家畜的神川,建立了鐵橋要塞和神川節度,還對唐朝控制下的洱海平壩地區和姚郎兩州虎視眈眈。因為那些地方出產優質井鹽和刀劍。
到公元8世紀初,雲南在外來征服者的一系列入侵中,開始發生蛻變。富有強盛的白蠻諸部損失慘重,就此一蹶不振。而落後貧窮的烏蠻諸部相對保存完好,他們將會在本世紀的下半葉扮演解放者的角色。一統雲南驅逐外來勢力,並將影響力注入緬甸和暹羅等廣大東南亞地區。
最早的茶葉就來自雲南 並且比同時代唐朝的質量更佳
左右逢源與六詔合一
唐朝前期的六南詔分布圖
在吐蕃和唐朝兩大強權的緩沖地帶洱海地區,還有六個由不同的烏蠻家族統治的小王國,史稱「六詔」。這些生活在強權夾縫中的小王國,普遍感到生存艱難,朝不保夕。但苦難也孕育了機遇,外來征服者畢竟打破了雲南諸部的均勢,蒙舍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成長。
蒙舍詔位於六詔之南,所以被稱為南詔。南詔由於地理上距離兩大強權較遠,不比其他五詔受制他國的程度深,比其他五詔的外交政策要靈活多變。南詔高宗皮羅閣同時採取了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和遠交近攻的戰略,在短短的10年時間裡吞並了其他五詔。
石窟中的皮邏閣形象
公元732年,皮羅閣遣使入唐朝貢。不過這一次的朝貢,和南詔以往的朝貢有所不同。這次,皮羅閣獻上的不僅有牛黃和麝香等貴重禮品,還有他統一六詔的計劃書及唐朝劍南節度使王昱的支持。皮羅閣用重金賄賂了王昱,讓其令唐廷相信扶持南詔有利於維護唐朝在雲南的地位。
南詔和吐蕃的接觸也很早。在南詔高祖和興宗時期,南詔就多次秘密遣使進入拉薩。和說服唐廷一樣,皮羅閣用同樣合理的說辭+同樣豐厚的禮品+同樣恭順的態度,說服了拉薩的王廷。在獲得兩大強權保證不干涉的基礎下,皮羅閣迅速展開對其他五詔的攻略。
南詔的地盤與唐朝的劍南節度使轄區最為接近
皮羅閣第一個攻取的目標是鄰近的蒙嶲詔。按照《南詔野史》記載,皮羅閣用劍和火征服了蒙嶲詔。同處巍山地區的蒙嶲詔,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大大擴充了南詔的實力。
接下來倒霉的洱海東面賓川的越析詔。當時,越析詔的烏蠻首領波沖因為妻子的貞潔問題和轄內的白蠻豪族家長張尋求發生激烈衝突。結果是波沖被張尋求謀殺。此事鬧得當地沸沸揚揚,引起唐朝的注意。皮羅閣再次對劍南王昱發起新一輪的銀彈攻勢,後者遂設計誘使張尋求入唐並將他殘忍殺害。而後,王昱借口越析詔不可能一日無君,就順理成章地把越析詔交給了皮羅閣。
南詔重騎兵和身披波羅衣的南詔高級武將
在皮羅閣試圖征服洱海北方三詔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北方三詔過去一直受到吐蕃的庇護,南詔要征服這裡絕無可能得到吐蕃的幫助。
皮羅閣又一次施展自己的智慧。737年,他聯合了自己的姻親,北方三詔之一的邆賧詔。再和唐朝技術官僚攻略洱海北方平壩地區的河蠻,奪取了軍事重鎮太和城。稍晚些時候,太和城就成了南詔的都城。皮羅閣也以太和城為橋頭堡,調轉槍口攻打原來的盟友邆賧詔。南詔捷歌高奏,邆賧詔不敵。
今天的太和城遺址
當然,皮羅閣的勃勃野心,也遭致了北方三詔的邆賧詔、施浪詔、浪穹詔的聯合抵制。三詔組成一支聯軍南下試圖消滅南詔,卻反被南詔軍打得一敗塗地。戰後,皮羅閣如願以償地吞並了他們。738年,長安正式承認皮羅閣的勝利,賜封「雲南王」一銜。
公元746年,效忠於唐廷的滇東北爨氏家族出現內亂,爨歸王被叛亂的族人殺死。爨歸王的妻子,是一個出身烏蠻部落的女人,寫信要求同源的皮羅閣給予她正義。不久,唐朝授命南詔調停爨氏的家族內戰。皮羅閣當然義不容辭,當即揮軍東進。這次調停非常成功,不光正義得到伸張,仲裁者南詔還接收了爨地和數十萬戶部民。
中世紀前期的雲南土生貴族分布
天寶戰爭的爆發
《南詔圖傳》中關於蒙氏「受命於天「的描繪
748年,在位20載的皮羅閣溘然長逝,代替他掌握南詔的是他的兒子閣邏鳳。閣邏鳳在父輩的基業上,將會帶領他的族人走得更高更遠。
在執政之初,閣邏鳳和唐朝保持了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唐廷承認閣邏鳳的繼承權,閣邏鳳遣使入唐獻方物,堪稱「父慈子孝」。
成功吞並六詔後崛起的南詔國
可唐朝對雲南的新一輪擴張,打破了長安和太和城的親密關係。唐將何履光率唐軍從安南出發,一路北上占領了安寧。此舉大大激怒了閣邏鳳。由於安寧出產優質的井鹽,所以從安南出發的唐軍占領安寧,相當於唐朝開辟了一條從南方威脅南詔的戰線。這時,又發生閣邏鳳訪問姚州都督府期間,郡守張虔陀夫目前犯南詔王妃未遂的事件。
怒不可遏的閣羅鳳,在公元750年發兵攻陷姚州都督府。郡守張虔陀被大卸八塊,姚州被屠了個雞犬不留。轄區內的32夷州背棄了原來的主人,選擇投靠了南詔。
當時的唐明皇的寵臣楊國忠,早就想開邊功揚名立萬。南詔主動「寇邊」於他而言簡直是天賜良機。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積極運動,促成唐朝對南詔的宣戰。這場發生在天寶年間的唐-南詔戰爭,就被史學家稱為天寶戰爭。
自恃甚高的唐人 一開始沒有將南詔放在眼裡
可憐西洱河邊骨
美麗的洱海
751年,唐朝命令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和安南都護王知進,分別從四川和安南出兵討伐逆臣閣邏鳳。當年4月,鮮於仲通統兵出戎州沿清溪關一路南下,攻入南詔境內。待鮮於仲通屯兵曲、靖兩州,一路匯聚的唐軍已達到了8萬人。
閣邏鳳發現大事不妙,派人和鮮於仲通談判。對國舅心事了如指掌的鮮於仲通自然不肯講和,將南詔使者扔進了大牢。
來自南詔個地方的鄉兵
閣邏鳳趕緊下令全國總動員,成千上萬的蠻子被他們鬼主(南詔領主的別稱)武裝了起來,穿梭於首都太和城附近的道路晝夜通明。閣邏鳳制訂了偏師堅守太和城,主力城外機動的作戰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正當鮮於仲通南下的時候,閣邏鳳派遣了一個使團大張旗鼓地訪問吐蕃。
進抵洱海地區後,鮮於仲通很快自己無法正面攻陷太和城。太和城本身就是一座軍事要塞,面積約3千平方米,有堅固的城牆和一道環繞城堡的深壕。城內雲集禦林軍「負排」、國王親兵「羽儀「、重步兵」羅苴子「等強軍,又背靠洱海隨時可進行水路補給。特別是吐蕃的援軍在禦史論若讚指揮下很快也趕到了太和城附近。
今天的太和城遺址 依然屹立在洱海邊
面對南詔堅固的都城和吐蕃強大的援軍,唐軍無計可施,速戰速決變成了兩軍對峙。時間一長,雲南地區特有的流行病瘧疾和腳氣病橫行於唐軍軍營。氣急敗壞的鮮於仲通派遣大將王天運帶領精銳翻越白雪皚皚的點蒼山,試圖從洱海西側攻擊太和城。
得知唐軍分兵的消息後,閣邏鳳立即下令全軍出擊。南詔王子鳳嘉異指揮少量南詔軍西行去截殺王天運部,閣邏鳳則親率主力配合吐蕃援軍直撲陳江口的鮮於仲通。經過一番血腥的戰鬥,王天運被斬殺,鮮於仲通只身以免。入侵南詔的唐軍戰死者高達60000人,南詔取得天寶戰爭第一階段的勝利。
南詔重步兵「羅苴子「
次年,吐蕃和南詔正式結盟。吐蕃讚普稱閣邏鳳為「讚普鐘「,意思是讚普的弟弟。不知鮮於仲通戰敗的唐明皇,派遣襲禮、賈奇俊、賈瓘等人率兵從四川南下恢復姚州都督府。這一路唐軍慘遭南詔-吐蕃聯軍圍殲。一個晝夜就擊潰唐軍並占領姚州城,新任都督賈瓘成了階下囚。
754年,楊國忠組織了更大規模的遠征南詔的行動。這支唐軍由大量的市井流氓、販夫走卒以及少量西北戰俘組成。人數超過10萬人,統兵的將領是前姚州都督李宓。楊國忠相信,這支數量龐大的唐軍定能一雪前恥,達成掃穴犁庭的效果。另有一路唐軍也從安南出發,指揮官是何履光。
吐蕃人的加入 徹底逆轉了戰爭的強弱對比
公元754年,唐軍順利率軍開抵太和城。謹慎的李宓在洱海水邊興建了造船廠,打造了一批戰船,準備水陸並進太和城,並切斷南詔守軍賴以維生的水上運輸線。可惜南詔軍將王樂寬組織的一次突襲,就把唐軍的造船廠連同戰船和造船所需的木料都燒得幹乾淨淨。李宓懾於楊國忠的暴力,不敢撤退。待到神川方向的吐蕃援軍抵達,城內的南詔軍隊全數殺出。聯軍殺得唐軍屍骸成山血流盈渠,李宓本人被俘。
天寶戰爭就以唐朝的三征三敗宣告終結。唐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兵力可能超過20萬人,消耗的物資更是無法統計。更為嚴重的是,戰敗引發了唐朝更深層次的社會危機,間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南詔則占有了姚州、朗州等唐朝在西南經營一個多世紀的成果,邊境線朝北方拓展數百裡。
南詔成功挖了大唐盛世的牆角
襲吐蕃破鐵橋
南詔人的宮廷生活
戰勝唐朝後,閣邏鳳乘勢向周邊地區擴張。安寧的鹽池被收復,新取的爨地得到鞏固,滇南的尋傳、祁鮮、裸形蠻等部落亦歸順了南詔。通過對滇南部落的征服,南詔控制了雲南通往東南亞的商道,隨之把自己的影響力輸入當時被稱為驃國的緬甸等地區。趁唐朝安史之亂的爆發,南詔又奪取了嶲州,唐朝與南詔的邊境線逐漸朝大渡河移動。
閣邏鳳於公元779年逝世時,他留給他孫子異牟尋的是一個王權強盛、國庫充盈的國家。此時對南詔真正有威脅的,就只剩下吐蕃了。雙方的關係破裂於779年的聯合對唐作戰。戰事之初,吐蕃-南詔聯軍在劍南西川地區攻州破縣,如入無人之境。唐朝震驚之餘,集結了以禁衛軍、北方邊軍為主的近萬名援軍開入四川,配合殘餘的劍南軍隊守土作戰。吐蕃-南詔聯軍慘敗,兩國戰死者多達90000人。
南詔防備吐蕃的軍事基地龍首關遺址
吐蕃將失敗歸咎南詔的嚮導不力,聲稱要暴力報復南詔。新敗的異牟尋嚇得驚慌失措,連忙把都城遷往更堅固的陽苴咩城。在788年的第二次吐蕃-南詔聯合作戰中,吐蕃甚至陳兵邊境威脅南詔,並派遣軍隊堵塞南詔通往四川劫掠的道路。
被吐蕃連續兩次侮辱的異牟尋,不僅撤回了進攻四川的軍隊,還秘密派遣使節入唐與唐廷進行新一輪的接觸和談判。793年,異牟尋的兒子尋閣勸代表南詔公開訪問唐朝長安。這標誌著西南地區一個新聯盟的誕生。公元799年,異牟尋在顧問鄭蠻利的慫恿下,發動了對吐蕃的戰爭。
唐朝軍隊對於西南地區的作戰環境 非常不適應
戰爭初期,南詔以增援吐蕃對回紇戰事為由,派遣了5000名士兵為嚮導,先開入吐蕃的神川節度。另有30000大軍尾隨其後。不知有詐的吐蕃邊軍吃了大虧,光是因南詔入侵溺斃的吐蕃士兵就有萬餘人。吐蕃神川節度,包括鐵橋要塞在內的10多座城鎮和10幾萬人口,都落入南詔手中,被繳獲的財物馬匹鎧甲無數。
神川節度和鐵橋要塞的喪失,象徵著吐蕃和唐朝一樣徹底退出雲南地區。南詔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西南強國,已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