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職場 第1張

早安,培訓人

11月 第2期

用聲音叫醒美好的周末晨光

本期導讀:

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時,你是否陷入了流於表面、生搬硬套的怪圈?

  • 他人經驗也有誇大性和運氣的成分

  • 三個標準判斷經驗是否值得學(成功經歷、經驗跨度、經驗有效期)

  • 經驗學習的兩種方式(短期+長期)

本文是2018年11月推送的第22篇乾貨,計3049字,閱讀時間6分鐘。

文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YouCore創始人 ,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

來源 |YouCore(ID:YouCore)

主播:xuan

配樂:S.E.N.S. – 沉醉於風中

在成都做了20多年缽缽雞的鐘姐,因為女兒遠嫁深圳,於是跟過來在深圳某城中村的一個偏僻巷子里,開了家5張桌子湊起來的蒼蠅小館。

自開業以來,因為衛生差、裝修次、口味膩,一直少有人問津。

但今年4月的一天,有人發了段鐘姐做缽缽雞的視頻在抖音上 ,一下子就成網紅店了。

每天都排滿了等著吃缽缽雞的人,從店門口一直排到巷尾都不夠,還有100多米長的隊尾轉彎排到了馬路上。甚至還有很多人是專門坐車從外地趕過來的。

周邊的小店看到這個排隊盛況,又得知鐘姐的店是因為抖音火起來的之後,個個都瘋了,以為找到了發財致富之道,家家都拍了視頻發抖音。

然而,事與願違,不僅沒一家店能像鐘姐這樣火起來,連顧客都沒見到多一個來。

而且連鐘姐自己的店幾個月後也繁花散盡,恢復成了一個普通的蒼蠅小館。

這就是一般人在學習他人「成功」經驗時最容易犯的兩個錯:

  • 忽略他人「成功」經驗的運氣性

  • 生搬硬套表面的小技巧

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職場 第2張

01

他人經驗的誇大性與運氣性

我看過一個相當有深度的笑話。

三個人坐電梯到十樓。一個人原地跑步,一個在做伏地挺身,一個用頭撞牆。他們都到了十樓,有媒體採訪他們,你們是如何到十樓的?

一個說,我是跑上來的。一個說,我是伏地挺身上來的。一個說,我是用頭撞牆上來的。

這個電梯,就是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而那三個人,則是各種宣講成功經驗的企業家。

我做企業管理咨詢這麼些年,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借鑒一些成功企業的「非成功」經驗。

人類的大腦廣泛存在著這樣一個迷思:

某家企業只要取得階段性成功了,那麼它的任何做法就都成了先進的、值得借鑒的。

就像2011前的諾基亞,它的戰略設計、它的研發理念、它的市場策略、它的HR制度…

它所有的一切都在被眾多企業當做「成功經驗」學習,無數的管理書籍和MBA課程都言必稱「諾基亞是怎麼怎麼做的」。

但當諾基亞只花了一年,就從全球手機市場第一到破產後,曾經大肆鼓吹這些「成功經驗」的管理書籍和MBA課程,他們的口風變成了「諾基亞之所以破產,就是因為它的戰略方向(或研發理念,或……)怎麼怎麼樣」。

曾經被無數企業學習的「成功經驗」瞬間就變成了導致諾基亞破產的罪魁禍首。

惠普的遭遇同樣如此。

當惠普處於輝煌時,公司內外人人都在講惠普的成功就是因為「惠普之道」(the HP way),「惠普之道」甚至被列為美國最佳企業管理方式。

可當惠普自2004起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提「惠普之道」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有人開始口誅筆伐「惠普之道」。

事實上,任何企業的真實發展,遠遠不同於我們基於結果的過程解讀——路徑是清晰的,每一步的選擇都是有意識的、規劃設計的結果。

真實的過程往往是不確定性的選擇,很可能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是一個交替、反復、糾結、清醒的過程。

企業的成功經驗如此,個人的成功經驗也是如此(所以同志們啊,成功學是要不得滴~)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深刻剖析過這種「成功經驗」認知偏差的根源:

「人類的大腦無法妥善處理沒有發生的事情。

事實上,很多實實在在發生過的重要事件中包含著眾多抉擇,這些抉擇會誘導你誇大技能的作用並低估運氣對最終結局的影響。」

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職場 第3張

02

什麼樣的經驗值得學

盡管他人總結或分享的「成功經驗」存在著這麼大的認知偏差,但我們要更快成長的話,又不得不學習別人的經驗。

那怎樣辨別什麼樣的經驗值得學呢?

有三個判斷標準:

標準1:分享的人自己有沒有成功經歷?

現在社會上有一個很詭異的事情是,很多分享「成功經驗」的人,自己壓根都沒這方面的成功經歷。

比如,各大校外輔導機構給中小學生補課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兼職的大學生,而且很多人自己念書時成績就一般。

請問,自己當時就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又怎麼能給這些中小學生補習好呢。

再比如,搭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口冒出來的各路「創業導師」,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幾乎沒幾個人。

自己都沒真正幹成功過,再給創業營學員傳授創業 「成功經驗」,含金量能有多高呢,改講「失敗的創業經歷」可能反而更有價值。

標準2:成功經驗的範圍跨度有多廣?

一個人擅長一個領域已實屬不易,更不必說幾十個領域了。

如果一個人今天給你分享人力資源的管理,明天給你分享財務的管理,後天給你分享如何彈奏樂器。

那麼對他的成功經驗你就要持保留態度了,必然有某些所謂的「成功經驗」只是皮毛,缺少對本質規律的洞察。

以這個標準,萬一哪一天我不給你分享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相關的經驗,而給你分享如何育兒、如何談戀愛了,你就知道我的這個經驗不值得借鑒了。

標準3:成功經驗是否過了有效期?

如果符合前兩個標準了,那麼你就要繼續了解:

  • 他的成功經歷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十年前的成功經歷拿到現在來,你要學習的就一定不能是表面的做法,而是表面下的底層規律和思維邏輯。

  • 他現在是否仍然在做?

他如果現在沒在做的話,那麼他的很多認知很可能就不能反映行業最新的情況了,你在借鑒時就要小心了。

經驗跟食品一樣,也是有有效期的。

環境變了,時間變了,經驗有效的前提條件很可能就失效了。

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職場 第4張

03

怎樣借鑒經驗?

兩種借鑒方式:

短期、表面的方式

短期、表面的方式就是照抄照搬。

照抄照搬不是不行,但你現時、現地的條件一定要跟這個經驗的前提條件一致。

就好比,你在模仿某個公眾號的發文方式之前,至少要先看好你的公眾號性質是否與跟模仿對象一致。

別你想做的是一個嚴肅的企業管理號,結果模仿的是一個娛樂號,雖然發文是俏皮了、也很「互聯網」了,但老板、總裁、總監們全都跑了,剩下的都是一幫娛樂至死的職場新人。

同時還要注意,這種照抄照搬的經驗學習方式,雖然起初在某方面能很快生效,但效果不會持久,而且也不具備可遷移性。

長期、根本的方式

真正會從別人經驗中學習的人,學習的一定是經驗背後體現出來的底層規律。

比如,社會或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商業利益互換的本質,人類社會的金字塔結構,人員績效正態分布的原理等,以及經驗背後體現出來的思考邏輯。

比如,換位思考、框架先行、迭代、PDCA等。

04

小結

不要想著效仿別人的成功,重走別人的老路。

這些「成功」中隱藏著太多的有意或無意的誇大,有著你不可控制的運氣因素。

要想真正從別人的經驗中受益,就要學習他人經驗背後的底層規律和思維模式。

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職場 第5張

學會選擇、辨別他人真正成功的經驗,

才能夠真正從中受益。

當然,並非所有選擇都那麼難。2018「培訓海報榜」投票已拉開大幕

誰的海報最亮眼、最富創意?

這次由你決定!

點擊下圖,立即參與培訓海報投票↓↓↓

你可能不信,你連學習他人經驗都不會! 職場 第6張

本文來源於YouCore(ID:YouCore)。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往期文章推薦

主管,你可以沒有酒,但不能不會講故事啊

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每2至3年至少接受1次嚴格黨性教育

微時代,這種培訓人必備的新技能你還沒掌握,那就out了

那些一學就會的人,原來都這樣構建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