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繁華一時的貴州縣城 被稱為小上海毀於日軍炮火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南端的獨山縣,與廣西接壤,是兩廣進入貴州乃至整個大西南的必經之路。盡管今天獨山在整個貴州的存在感並不算強,人口也僅有35萬,但在抗日戰爭期間這裡卻成為了遷移的難民前往大後方的中轉站,原本寧靜的小城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抗戰時繁華一時的貴州縣城 被稱為小上海毀於日軍炮火 歷史 第1張

  1939年以前當時的中國對於獨山這個地方都還是陌生的,但隨著鐵路修到這裡,獨山便漸漸的被外人所知。等1944年抗戰時長沙,衡陽相繼淪陷,成千上萬的難民擁擠在湘桂鐵路上逃難的時候,不少人從內心發出感嘆「我能夠逃到獨山該多好呀!」

  那時候的獨山縣城很小,街道寬度也就4米左右,整個縣城就兩三條大些的街道,蜿蜒在縣城的小山坡上。縣城內的店鋪不但小而且少,沒有一座高大或新式的房屋。整個縣城民風古樸,穿的是自己織的土布,男人頭上包著一塊白布,女人則基本都梳起了一個發髻。

  但隨著長沙、衡陽的淪陷,獨山已經找不到一間可以居住的空房子,房租也瞬間上漲,就是破屋陋室,租金也需上萬才能租到,而且還需要一次性付三個月或半年的租金。

抗戰時繁華一時的貴州縣城 被稱為小上海毀於日軍炮火 歷史 第2張

  獨山初級中學成了當時縣城內逃難民眾唯一的公共住所。原本因為修建困難而起名的「難樓」,而今也因為住滿了難民而名副其實了。

  許多機關也擁擠在了獨山,一方面沒有地方辦公居住,一方面又不得不為長久打算,因此在縣城周邊搭建起了自己的木房子。因為房子還沒修起來,許多機關便在門口貼上條子寫上X局臨時辦事處、XX銀行臨時通訊社、XX工場臨時轉運處等等。以至於有人說當時的獨山是流亡機關最多的地方。

  在這些逃難的人群中,還有一些闊綽的老爺太太,他們是在這裡稍作停頓,最終是要前往貴陽、重慶的。他們衣著華麗,隨身攜帶著不少的皮箱和行李。

  難民的大量湧入,也讓獨山的物價飛漲。一百斤大米漲價到了法幣五千塊,水也需要25元一擔。盡管如此,獨山街上的茶館卻還是一家接一家的開了起來。難民中總有的人錢根本花不完,也有的人只能沿街乞討不知還能挨幾日。

抗戰時繁華一時的貴州縣城 被稱為小上海毀於日軍炮火 歷史 第3張

  這戰火的驅使下,獨山縣城聚集了各色的人,各式的汽車。這車站周圍人山人海,貨上堆著貨,到處都是糞便,盡管人人叫苦,但總算是可以稍作休息。

  在獨山生意最好的首先是旅館,其實是飯店。隨著難民的湧入,僅僅半年時間,獨山徹底變了,這裡出現了許多本地人原本見都沒見過的商店,銀行,汽車修理廠,以及名字聽起來就覺得新鮮的鐘表行。

  那時候的獨山到底有多少人,誰也說不清。獨山成立了一個市政建設委員會,它將獨山城區的範圍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七八倍。當時有人驚嘆獨山很快就會變得和成都一樣的熱鬧,獨山也在當時被稱為「小上海」,其一時繁榮可想而知。

抗戰時繁華一時的貴州縣城 被稱為小上海毀於日軍炮火 歷史 第4張

  獨山也成為了日軍侵略的最後一站,日軍打到獨山後再也沒能前進一步。曾經繁華一時的獨山縣城也在日軍的炮火中毀於一旦,「小上海」被日軍縱火燒了七天七夜,從此再也沒能重現當時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