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1張

編者按:「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有人將晉文公的這個故事,當成信守承諾的一個案例。但其實晉文公在十九年流亡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旅(逃)行(難)經驗,對長途行軍問題頗有心得,而這個處處標榜自己講信用的晉國雄主也是個徹頭徹尾的老狐貍。那個「退避三舍」也是他給楚成王挖的一個坑。這是怎麼回事呢?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2張

晉軍退避三舍要走多遠?

一般我們知道的「退避三舍」的故事,是說春秋第二霸主晉文公還是客居楚國的流亡公子時,性情豪邁的楚成王在宴會上借著酒勁問重耳:「假如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答道:「假如晉楚兩國交戰,我一定先退避三舍。如果您還不願寬恕我,我只好拿著弓箭與您周旋。」結果五年後,晉楚兩軍在城濮交戰,晉文公真的按照承諾命令晉軍退避三舍,反而漂亮地打贏了這場戰爭。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3張

「舍」是春秋軍事術語。部隊行軍一天後的宿營地和出發地點之間的路程就是「舍」。春秋軍隊的行軍常速是每天三十裡,走完這個路程就紮營休息,故而又把三十裡折算為「舍」。先秦一裡折合今415米。「一舍」(三十裡)折合今天18公里多一點,大致相當於從北京天安門步行到首鋼工學院的距離。古人以三十裡為一舍,並不是說當時的士兵每天只有走三十裡的體力。這個行軍速度是由當時軍隊的作戰方式和後勤運輸能力決定的。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4張

春秋時期的主要作戰方式是車戰。戰車雖然衝擊力強,但對地形的適應能力比步兵和騎兵差很多。由於車戰的打法相對簡單呆板,主要還是靠堂堂之陣決勝。隊形嚴密程度比行軍速度更重要。所以,春秋軍隊每天行軍很少超過三十裡,盡量保持嚴整的三軍陣或五軍陣隊形行動。無論是當時的晉軍還是楚軍,行軍速度還不到戰國軍隊的三分之一。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5張

俗話說:兵貴神速。如果只是拘泥常規的行軍速度,就無法出奇制勝。比如為了爭奪有利地形,部隊有時候要提高行軍速度。但這種行為存在一定的風險。兵聖孫武在《孫子兵法·軍爭》裡曰過:「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裡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裡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裡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急行軍對士兵的體力消耗很大,行軍速度越快,掉隊的人越多。這會導致軍隊實力不完整,更容易戰敗。晉軍退避三舍用的是常規速度,不必擔心前後隊伍脫節,可以確保戰鬥力完整。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6張

為什麼不選擇退避一舍、二舍或四舍?

「退避三舍」在空間上是退到距離敵軍九十裡外的地點,在時間上恰好不多不少走三天。而晉文公不是覺得數字「三」能討個吉利,更不是因為「三舍」讀起來更順口。實際上,「退避三舍」是晉文公根據當時後勤運輸能力,做出的一個軍事運籌方案。春秋軍隊以「乘」為計算單位。一乘戰車不光包括一輛戰車和3名戰車甲士,還包括隨車步兵。晉軍每乘有一輛用於進攻的駟車和一輛用於運輸和防守的革車,所轄官兵100人,編為四個「兩」(25人隊)。其中三個兩(75人)歸屬攻車,由3名戰車甲士和72名步兵組成,都是戰鬥兵;一個兩(25人)歸屬守車,都是負責運輸物資、砍柴做飯、照看馬匹的後勤兵。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7張

當時中原諸侯的軍隊每乘兵馬的給養都由那一個後勤兩來負責。行軍時,後勤兩的士兵圍繞守車行動。在交戰時,每乘以攻車為中心布陣,三個戰鬥兩分別擔任戰車的「前拒」「左角」和「右角」,後勤兩的士兵們則留守後方看管輜重物資。顯然,光是一輛革車並不能裝載多少物資。春秋各國軍隊通常以三天的糧草消耗量為一個基數。比如,晉文公包圍原國時讓士兵們攜帶三日糧草,約定在三天內攻克原國。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8張

所以革車以及所有士兵隨身攜帶的軍需只夠用三天,每隔三天就要停止行軍打仗,在原地等著後方運輸車隊運粟米過來。如果不想等的話,可以讓大軍去戰場附近的本國或盟友的城邑據點補充給養,或者直接搶掠敵國的糧倉和田野。晉文公說退避三舍,正是按消耗一個基數的給養來計算的路程,遵循著兵法原理。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9張

演算結果:晉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當晉軍主動拉開九十裡的距離後,如果楚軍還要開戰的話,只能是北上追擊。到那時,就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楚軍日夜不停地強行軍,像戰國軍隊那樣在一天之內趕到九十裡外……除非楚軍不按照嚴格的五軍陣隊形行軍,不管固定的次序,讓步兵和戰車都撒丫子狂跑。結果必定是只有一小部分強壯的精兵能到達戰場,而大部分人掉隊。楚軍先鋒很難恢復戰鬥隊形。晉軍可以人數優勢將其包圍。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10張

倘若楚軍以日行五十裡的速度急行軍,兩天就能趕到,但恐怕只有一半軍隊能抵達戰場,連完整的三軍陣都湊不齊。已經休息兩天的晉軍還是能以逸待勞、以少打多。假如楚軍以常速行軍,三天走完三舍。先到戰場的晉軍整整休息了三天,各方面準備充分。而且行軍三天的楚軍剛好消耗完隨身糧草,處於實力下降狀態。就算讓楚兵休整一夜,體能儲備和戰鬥準備還是差不少,已落下風。晉軍萬一首戰不利,還可以仗著有飽飯吃再打兩天,欺負又累又餓的楚軍。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11張

由此可見,許下退避三舍之諾,一則還了楚王的人情且符合西周軍禮的謙讓精神;二則能以報恩為由名正言順地撤退,而不至於引起楚軍懷疑;三則能讓急於追擊的楚軍剛好處於缺食狀態,增加晉軍的勝算。無論兩軍未來在哪裡交戰,只要是楚國輕敵,這個後發制人的套路都會生效。楚將成得臣在實戰中選擇了第三個方案,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但還是難免一敗。當然,此招是一次性計謀,下次敵軍有備而來就沒用了。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許諾「退避三舍」,是隨口一說還是老奸巨猾? 歷史 第12張

總之,晉文公是經過周密計算後才順手推舟送了楚成王一個人情,使勁賣自己「誠信負責的大國君主」的人設,最終成就霸業。至於奉行蠢豬式仁義道德的宋襄公,既不懂得戰爭的本質是詭道,對西周軍禮的精神又沒晉文公吃得透,活該成為戰爭史上的笑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始安公士或,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