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偉大國家背後,總有一群鮮活的面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偷摸記錄的偉大歷史

1789年,是乾隆王朝的第五十三年。這一年中國過得比較平靜,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西方世界經歷了兩件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大事: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首屆國會的召開。

一個事件要想廣泛傳播,哪怕對歷史本身影響深遠,還是得遵循三個傳播噱頭:「女人、金錢和壞事。」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書與典籍汗牛充棟,清宮裡的弱女子們為爭寵驚心動魄地相食相斫,早已成為電視常態。人們願意為傳奇故事駐足,多幾番唏噓感嘆。而關於美國首屆國會的專門著作則難以尋覓。

每一個偉大國家背後,總有一群鮮活的面貌 歷史 第1張

位於紐約的聯邦大樓,1789年首屆國會在此召開

事實上,首屆聯邦國會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成效的一屆議會,在美國歷史及人類政治文明進程中具劃時代意義。它將憲法從一卷羊皮紙轉變為強有力的政治機制和靈活的政治實踐,將共和的夢想落實為有血有肉的現實。

然而,首屆國會召開於風雨飄搖之時,奴隸制的幽靈始終盤桓在國會的上空,它將階級矛盾、南北方、東西部、虛弱無力的聯邦與各自為政的諸州,憲法與反憲法等問題糾纏在一起;國會內部也充斥著個人偏見和地區之間的不信任、內部交易,以及平庸之輩的怠惰。

混亂、偏見、敵視、不睦籠罩著國會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團體。

如今的美國國會,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如今看來雖是一段浩蕩的歷史,華盛頓、亞當斯、富蘭克林等美國開國元勛之間的對談本來成為歷史傳奇,但事件時間跨度之大、涉及人員之眾,以及會上的嚴密限制,則實在難以還原故事現場,

幸虧有威廉·麥克萊,一位個性張揚、無視會議紀律的賓夕法尼亞議員。

當時「為了與參議院的議事原則保持一致,即討論不對外公開,參議員們被公開禁止做記錄,麥克萊沒有按照要求做」,所以,「他的日記是唯一詳細記錄第一屆國會方方面面的資料。」一個公然違反規定的普通議員,居然成為一個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上唯一的記者。

麥克萊是政壇老將,也是陳述高手。

國會初期的辯論,華盛頓沒有參加,麥克萊評價他的回避,「就像遇到了校長的小學生,或者護士臂彎裡的嬰孩」。他如實記錄了華盛頓在就職演講上疲憊滄桑的狀態,寥寥幾筆,讓兩百年後的讀者如臨其境:

「偉人感到很焦慮緊張,緊張程度超過大炮或滑膛槍瞄準他的時候,他身體發抖,好幾次幾乎讀不出聲音來,盡管可以想像他應該已經讀了好多次。他把演講稿換到左手,過了一會兒,又換回右手。當他說到‘全世界’幾個字時,揮舞了一下右手,讓人覺得很笨拙」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他譏笑亞當斯的虛榮和脆弱時說,他是「一只穿了馬褲的猴子」;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主管了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參與起草了《獨立宣言》和憲法、一生都發揚踔厲、生命力極度飽滿的富蘭克林先生參加了此次國會,此時已81歲高齡。

國會開到1790年春,在奴隸制的問題上南北方議員爭論不休,最後以保留奴隸制的南方取得勝利,華盛頓不無樂觀地說,「奴隸問題終於結束了,將來也不大可能再引起麻煩了。」

就在他們彈冠相慶的時候,富蘭克林又殺了個回馬槍,「就算已經一病不起,他還是用辛辣的諷刺文學好好地嘲笑了一番他們的虛偽」,以一個虛擬的黑人奴隸主的口吻把傑克遜關於蓄奴制度竟然給黑人帶來無窮好處的虛偽演講重復了一遍,文中把被奴役的黑人換成了白人。

每一個偉大國家背後,總有一群鮮活的面貌 歷史 第2張

美國開國元勛本傑明·富蘭克林

即使時隔兩百年,讀到這篇類似於惡搞一樣的演講,仿佛看到一個病得顫巍巍的老人家正咧著嘴滿臉壞笑。老先生想以此舉把奴隸制從社會結構中撕了下來再次提到國會議程,而這個時候距離他去世已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這裡,雖然當時議員們寫了很多信,談到很多問題,但是關於會議現場和議題的許多情況則提及不多,恰好是不守規矩的麥克萊為我們留下了上述最豐富的記錄。

「吵架」定乾坤

美國首屆國會,可以定性為「吵架大會」,「第一屆國會充滿了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個性、個人和地區間的不信任」,但是奇跡般地富有成效,「所有議員都擔心失敗,決心讓政府運作起來,就算在深層次的原則問題上做出妥協也可以」。

每一個偉大國家背後,總有一群鮮活的面貌 歷史 第3張

《哥倫比亞》雜誌長篇報導首屆國會,1789年5月

在一片混亂與分歧中,各利益團體代表在重大問題上達成妥協,《權利法案》《聯邦稅收法案》《司法法》《國家銀行法案》相繼簽署,美國憲政運作機制在看上去極度無序中穩步向前推進。巨大的分歧與巨大的成功形成何其鮮明的對比,支撐著這種偉大的「求同存異」的核心理念,表面看源於各州議員普遍的認同——「我們是一個同舟共濟的整體,當然有必要確保這台機器能夠正常運作」。

穿透歷史文本的表達,深究更深層次原因,則會發現經過近兩百年漂洋過海白手起家的北美墾殖活動,經過漫長的商業訓練,經過獨立戰爭的洗禮,使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的精神空間都被極大的拓寬,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一個個個體活得鮮活飽滿,一個又一個真正的人被立了起來。

他們能來到這片土地上墾殖,這個事情本來就是歐洲的往聖先賢們前赴後繼擊碎反動的中世紀的桎梏,解放人的個性和自由思想而引發的系列成就之一。哪怕只有《五月花公約》、《基督教仁愛的典範》和《獨立宣言》這樣簡單的文本,他們也能找到立國的精神依據,哪怕有的州沒有批准新憲法,國會也要照樣開。

每一個偉大國家背後,總有一群鮮活的面貌 歷史 第4張

1783—1803年的美國地圖

亂歸亂,吵歸吵,甚至互相鄙視和攻擊,這些東西較之每個人心中關於構建一個民族國家的偉大想像來說,都是表面的次要的,美國首屆國會以一個歷史的橫截面證明了美利堅這個國家的興起,是真正做到了「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

從整個美國歷史看,美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歷史很短。如果從1606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頒發「弗吉利亞特許狀」算起,有四百多年歷史;如果從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和1789年首屆國會召開、聯邦政府建立算起,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這個國家把世界上文明古國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濃縮在短短幾百年之中,飛速崛起,從殖民地附屬國一躍而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大國,幾經動蕩,屹立不倒,以資本主義的狂飆,深刻參與並影響了「漫長的二十世紀」,並隨時準備把人類的命運掌控起來。

每一個偉大國家背後,總有一群鮮活的面貌 歷史 第5張

現今的國會會議廳

如果確有可以從美國崛起的歷史中照搬的東西,那就是美國首屆國會的成功召開給我們的啟示,個人活得鮮活、飽滿,個性得以極度的張揚,如魯迅先生所說,「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首屆國會後二百年間的美國雖然動輒亂成一盤散沙,但是在多數歷史時期國人能做到「自覺至、個性張」,混亂可能會持久,爭吵可能會不休,有了這些鮮活的面容,國家的未來是不需發愁的。

這也是字裡行間元氣充沛、鮮活飽滿的《首屆國會》一書關於美國崛起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