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傳播獎名單(附頒獎詞)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11月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在北京舉行頒獎盛典。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致賀信,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專家和傳媒、公益、企業等領域精英近四百人集體致敬國學。著名學者杜維明榮獲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年逾八旬的國學名宿樓宇烈、張立文、成中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筼簹書院等機構,《國家寶藏》、《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展演等新項目,以及30部學術著作分享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成果獎。從中國詩詞大會上成功奪冠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再演逆襲神話,而此前呼聲很高的台灣著名詞人方文山意外落選,爆出了本屆最大冷門。

本屆國學大典由嶽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一點資訊聯合主辦,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等八大機構提供學術支持。歷時六個多月,經過提名、評審、投票等環節的嚴苛評選,兩年一度的頂級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獎單揭曉,分設海外影響力獎、公共建設力獎、卓越傳播力獎三大獎項(附頒獎詞)。

一、海外影響力獎

機構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五十一年前,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創立,為篳路藍縷的香港中文大學扛起了發揚中國文化的大旗。校長李卓敏博士親任所長,初以傳統文史哲研究為基礎,輔以海外漢學及歷史文物的保存研究。文物館,六大研究中心,古代文獻電子資料庫,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亞太漢學中心,以及學報、《譯叢》、《二十一世紀》等學刊叢書,涵蓋古今,連接國際;學術巨匠雲集,人文英才薈萃。既讓華人學者增益最前沿的研究方法與學術理念,也使海外同道共享最中國的人文傳統與思想智慧。半世紀耕耘,蔚然而成中國研究的典範重鎮,東西對話的名山壇席。

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年度海外影響力大獎」獲得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個人類:成中英

他幼承家學,中華文化的靈根深種(zhòng);他兼治中西,強調哲學的互詮匯通。他身兼歐美與中國著名大學的教授,三尺講台,桃李天下;半個世紀,著述等身。深入西哲核心,弘揚中哲精華,他強調理性重建價值與精神,重視方法,肯定本體,建立體系。他創辦《中國哲學季刊》,首倡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易經學會、國際儒學聯合會等國際性學術組織。他運思於古代與現代,以本體詮釋另辟蹊徑;他奔走於西方和中國,雖耄耋之年不辭艱辛。關照「源頭活水」,力推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自言「知易行易」,殷盼中華文化的再創造和新覺醒。

海外儒學研究的代表人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知行楷模。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海外影響力獎」獲得者——成中英先生。

二、公共建設力獎

樓宇烈

63年前,一位來自上海的青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任繼愈、張岱年等先生,畢業後任教於斯。燕園一入,皓首窮年。他恪守師者之本分,傳道、授業、解惑,至今不輟;他篤行學者之良知,課堂、書齋、社會,奔走忘年。穿行於儒釋道,探究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取精用弘;淡泊於功名利,闡述國學傳統的當代價值,明體達用。他為典籍做註解,傾心盡力;對傳統發新論,中正平和。不計身段,普及人文通識;立足根本,宣讚文化自信。他既對傳統保持溫情與敬意,又不失現實的批判與審視;既有入世修行的融通智慧,又具謙謙君子的風度襟懷,不茍為,不刻意,不執著。 

博雅溫潤,守正出新。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獲得者——樓宇烈先生。

雷海為

庸常的日子裡,我們渴盼奇跡。而他的出現,滿足了這一集體饑渴。一個樸素的外賣小哥,在中國最大的電視舞台上一鳴驚人,奪得詩詞大會總冠軍,完美詮釋了草根的成功逆襲。成名之前,他未必奢望憑此愛好博求非常名利,只是陶冶其間,樂享古典神韻。越是浮躁的時代,越需要沉潛味道,變化氣質。

在生存壓力下不改志趣,於碌碌風塵中毋忘詩心。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獲得者——雷海為先生。

筼簹書院

2017年9月初,這座鬧中取靜的書院,見證了兩位金磚國家主管人的重要會晤。筼(yún)簹(dāng),是竹子雅稱;書院,藏君子之志。作為廈門市首座現代書院,這裡既是市民親近傳統、熏習國學之所,也是海內外名家切磋學術、碰撞思想之地。十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上百場公益講座,數萬名研修學員,目接不暇的文化活動,這座從零起步的書院,賡續傳統而不忘現代,十年磨一劍,蔚然已成汲古溉今、蜚聲兩岸的文教典範。

舊學商量,新知培養。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獲得者——筼簹書院。

三、卓越傳播力獎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寶藏》欄目

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二十七件頂級國寶重器,二十七組國寶守護人,兩年零七個月的策劃創作,全國頂級的文博資源強勢集結,折疊時空的「紀錄式綜藝」驚艷首創,在文化IP剛剛起跑的藍海,他們以這一現象級節目刮起博物館旋風,將沉睡的文物喚醒,從館舍秘府走入千家萬戶。器物的背後,是歷史,是故事,是古老的美學,是民族的血脈,是文化的密碼。以看得見的語言,復活國寶,解碼基因,激發今人對家國文明的溫情與使命。

器物不言,言者有心。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卓越傳播力獎」獲得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寶藏》欄目。

《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

很難想像,時空一瞬穿越,你便置身於八九百年前的大宋京城。汴河往來,舟車交錯;市井熙攘,風物繁華。360度移步換景,張擇端筆下的大宋盛況,不再是凝固的一瞬;槳聲纖號,引巷串橋,勾欄酒肆,喚友呼朋,盡在耳聞目睹間。從20多公分寬、500多公分的絹本畫卷,到8K像素、4D球幕、1600平米全息互動空間,上百萬人身臨其境,《清明上河圖3.0》,以多層次、交互式沉浸的高科技,將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文創完美結合,全景復原了歷史現場,創造出曠代名作的全新美學體驗。

技術激活藝術,創新重塑經典。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卓越傳播力獎」獲得者——《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後如何睜眼看世界?從親眼親耳認識世界,到放下偏見擁抱世界,究竟經歷了哪些刺痛滄桑?

這套皇皇巨著,窮兩代人心力,時隔二十餘年後終於合璧。百種圖書,千餘萬字,匯集了十九世紀中國人親歷西方的見聞實錄,也譜寫了一段一波三折的出版傳奇。前35種刊行於八十年代,錢鐘書先生唯一主動作序,思想文化界奉為啟蒙圭臬;後65種出爐於2016年底,次年榮膺亞洲出版界頂級大獎。主編鐘叔河先生,從半百到米壽,三十七年一以貫之,懷史家之素志,運批判性思維,為世人留下一部國門初開的信史。

良史淑世,星耀長河。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卓越傳播力獎」獲得者——「走向世界叢書」續編。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首在眼界與胸襟的開放;換位海外認識中國,與放眼海外認識世界,同樣重要。這套積三十年之功的浩大叢書,譯介185種域外著作,並且仍在延續傳奇。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思想、宗教、文化、藝術,無所不有,精品薈萃,蔚為大觀。「借另一雙眼睛看中國」,是其題中之義;海外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學研究專家盡收囊中,使其自成傳統。引進全新知識領域,打開國人視野;借助他者觀照自我,助力學術創新。不管人員更迭,無論經濟效應,唯重學術份量與影響,如此標準,足為學者與出版社精誠合作、良性互動的典範。

中西並長,立德立言。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卓越傳播力獎」獲得者——「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喜馬拉雅APP

在傳統電台普遍陷入轉型焦慮時,這個出現在手機客戶端的音頻分享平台,以全新的模式逆勢而上,短短5年,在中國領跑移動音頻行業。整合優質內容資源,建構用戶原創生態,模式創新,吸引了大量自媒體人投身音頻微創業。技術助推文化,創新改變中國。知識付費時代,平台與技術的升級迭代,讓知識人多元弘道成為可能。刷新口耳相傳之方,再造萬人追聽之潮,國學也因此透過時間碎片入耳入心。

用聲音傳播國學經典,讓萬眾分享中華智慧。

致敬「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卓越傳播力獎」獲得者——喜馬拉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