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標題:圓明園虎鎣歸國 專家:若有文物回歸圓明園意義更重大
新京報記者(倪偉)圓明園西漢青銅「虎鎣」今天(12月11日)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今年4月,「虎鎣」以41萬英鎊價格在英國拍賣,後來境外買家將文物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王雲霞認為,此次「虎鎣」歸國,有明顯的示範意義,對國外藏家甚至博物館會產生一定的震動。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則希望,未來有圓明園流散文物回到圓明園,這對於愛國主義教育和對流散文物的關注意義將更為重大。
圓明園西漢青銅「虎鎣」。圖/國家博物館
今年4月虎鎣在英國被拍賣
今天,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舉行。據了解,國家博物館將「虎鎣」妥善保管、做好展陳,並進行深入研究。
今年3月底,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發布一則拍賣信息,拍賣物被質疑為圓明園流失青銅文物「虎鎣」。 這一事件引發中國多番抗議,國家文物局就此事數次發表聲明,要求停止拍賣行為,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國內主要文物藝術品拍賣平台等相繼發聲支持國家文物局。
4月11日,「虎鎣」仍在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以41萬英鎊(約合366萬元)的價格被拍出,買家通過電話競拍購得。其後,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圓明園西漢青銅「虎鎣」。圖/國家博物館
國際公約對1970年前流散文物無強制追索效力
海外流散文物追索,一直面臨國際公約溯及力問題。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規定如果發生非法進出口文物的事件,要採取適當措施收回並歸還此類文化財產。
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王雲霞表示,對於1970年前歷史中的流失文物,後來通過的所有國際公約,都不能強制加以追索,不具備溯及力。
而拍賣流散文物的行為,雖然無法可追,卻違背了國際公約精神。「國際公約反對文物的非法流通,對於歷史上的流失文物,現在雖然不能強制追索,但如果還在堅持進行流通,那就是違背了公約的精神。」王雲霞說。
此次「虎鎣」歸國,有明顯的示範意義。據王雲霞介紹,當前歐洲法國、德國等很多國家都在討論殖民地時期非法掠奪文物的返還問題,這一國際背景對很多流散文物藏家、持有人會產生壓力。「我覺得這次文物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努力下回歸中國,肯定會對一大批藏家甚至博物館有一定的震動,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圓明園西漢青銅「虎鎣」。圖/國家博物館
專家:流散文物回歸圓明園意義將更為重大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認為,「虎鎣」歸國並入藏國博意義重大,但如果能讓圓明園流散文物回到圓明園,意義將更為重大。
「從來沒有一件圓明園歸國文物回到圓明園,在原址進行展示。如果流散文物能回來,將回到真正的‘家’,也會成為圓明園展示的一個核心展品。」劉陽說,希望未來圓明園歸國流散文物能夠回到圓明園,這對於愛國主義教育和對流散文物的關注會有更明顯的影響。
新京報記者 倪偉
見習編輯 馬瑾倩 校對 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