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自律神經失調四大陷井,你掉入了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視為一種警訊,提醒人可能長期處於壓力或某些難以察覺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狀態誘發了腦的生理反應,導致失調。「就像發燒是症狀,背後有某些原因引起發燒,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原因。」

  哪些事情值得留意?

  1.過度放大自律神經的影響力

  「身體百病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調好自律神經,病自然會好」……,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

  類似的說法恐怕過度放大了自律神經的角色。「人體非常複雜,內分泌、荷爾蒙、免疫系統、基因、自律神經系統等等交互作用,都會影響健康。自律神經失調、身體不舒服是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不一定單是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調引起的。」

  有時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不適,而病人同時也有自律神經失調,陳豐偉擔心,如果過於強調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見樹不見林,忽略了其他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同時,自律神經失調跟一些疾病的關係很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很難確定誰是因、誰是果。舉例: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神經過於旺盛)可能讓人憂鬱,而憂鬱也會加重自律神經失調,「不能很快下定論說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憂鬱。」

  比喻:人就像一輛車,「車子不只需要剎車和油門,每個零件都重要。」人會生病,是生理、心理、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不能簡化成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

  2.過度詮釋自律神經活性檢測的結果

  現在很流行的自律神經活性檢測,多半是測量心律變異性(簡稱HRV)。心跳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因應外在變化,跳動時間的間隔會有些微或快或慢的變動,調節心跳快慢就靠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調控。心律變異性就是利用心跳速度的變化作為指標,間接了解自律神經的活性狀態。

  心律變異測的是心跳的快慢變化,但檢測結果反應的是整體自律神經的活性,不能反映心臟或其他單一器官有沒有問題。「因為自律神經遍布身體各器官,任何一處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檢測結果。」

  心律變異性分析有它的意義和價值,許多研究顯示它跟死於心血管疾病有關,「但不能過度詮釋、過度神話。它的局限是不能定位哪個器官有問題,不像心電圖可以直接反映心臟有沒有問題。」

  專家建議,當身體出現不適,應該先就症狀做檢查,比如胸悶、胸痛、心跳快,先到心臟內科就醫;腸胃不舒服先看腸胃科;如果都找不到器官病變,才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

  有時自律神經失調會有蛛絲馬跡,比如病人抱怨身體多處麻或酸痛,但並非依照人體神經分布的走向,就可能不是典型的神經病變;再經神經相關檢查(如頸椎攝影)也找不到病變,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多位醫師都認為,要找出病因,詳細問診、了解病史更重要,不能把自律神經活性檢測的結果當成診斷依據。「檢測結果可作為輔助、當成參考,但不能取代醫師問診和判斷,」

  當病人說「我頭痛的毛病已經十幾年了」,就比較可能是精神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但如果病人加了一句「最近痛得特別厲害」,表示症狀有變化,就要小心是不是腦部出現病變(如腦瘤)。病人提供的信息有助醫生判斷病情,可見問診的重要。

  3.以為「失調」比「精神疾病」好聽,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疾病

  過度強調自律神經失調,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疾病,延誤治療時機。

  遇過得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有幻聽、妄想等症狀,但別的醫生卻告訴他是自律神經失調,「病人當然很高興,因為『失調』比精神疾病好聽多了,」但他擔心這變成一種逃避,「大家寧願躲在自律神經失調的帽子下,不願面對真正的問題。」

  回避問題連帶影響後續治療。比如憂鬱症可能需要深度、長期的治療,如果當成自律神經失調去處理,只治療一些表面症狀(如失眠),不僅貽誤疾病治療的時機,病人也得不到真正治療的效益。「症狀是該處理,但不意味症狀減輕疾病就會好。重要的是治根,比如心理或情緒障礙、調節障礙、壓力調適等,」

  4.過度用藥

  不少看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所不但積極鼓勵民眾自費做自律神經活性檢測,等檢查出自律神經失調,再鼓勵民眾買診所代售的保健食品。

  「賣保健食品危害算小,過度用藥危害更大。有些醫生開的藥多到超過健保常規用量兩、三倍,病人每個月要花兩、三千元自費買藥,」有醫師直言。

  曾有病人帶著其他醫師開的處方來找他,希望他照著開,他看到處方嚇了一跳,那位醫師竟開給病人一晚兩顆速效安眠藥,已達健保允許的最大量,他擔心這有成癮的風險,便婉拒了病人的要求。「對於初診病人就開兩顆速效安眠藥,或原本吃一顆安眠藥但想戒藥的病人,醫生卻開給他兩顆,這樣做恐怕有醫學倫理上的問題。」

  「去做自律神經活性檢測的病人,應該是希望檢測能帶來更精準的治療,而不是檢測後吃下更多藥物,尤其更多藥物,往往就代表出現副作用的機率更高。讓病人對藥物產生依賴,病人就再也離不開這個醫生。這是某些醫生的開業術吧,」

  甚至,竟有醫生將被列為管制用藥的安眠藥郵寄給外縣市的病人,「醫生沒看到病人就開管制用藥,還用寄的,這是違法的!」

  自律神經非常敏感且遍布各器官,可以作為健康管理的前哨,提早反映整體健康情形,「但不應該濫用,讓病人吃那麼多藥,這跟理想差太遠了。」

  太強調用藥,也讓人失去完整了解疾病的機會。舉例:耳鳴其實沒有特效藥,因為耳毛細胞已受損,不見得能修復,治療方法除了服藥,醫生應該還要教病人學習跟耳鳴共處、放鬆、睡眠充足,「這才是完整的衛教。」如果只說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只用藥物治療,病人還是沒有建立正確觀念。

  減壓,才是自律神經恢復的特效藥

  那麼,自律神經失調究竟需不需要吃藥治療?

  「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份,還需要從生活、心理等方面著手,」

  要看症狀是不是嚴重到影響生活,比如整天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已經無法工作,此時可以用一些藥物快速改善症狀、減少不適。常用的藥物是血清素藥物,可減輕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同時改善憂鬱、焦慮、失眠。「但藥物是輔助,重要的是找到讓自己失調的原因,」

  他有些病人是職業婦女,白天工作已經很累,下班後趕去接小孩、回家煮飯、幫小孩看功課……,每天忙得像戰鬥陀螺,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長久下來,身心問題逐漸浮現。「這樣的問題就不是靠吃藥可以解決,必須改變生活。」比如跟公婆、先生商量,分攤照顧小孩的責任,或者跟鄰居互相幫忙接小孩,讓自己有點時間休息、運動。「跨出這一步,生活質量才會改善,而不是生活沒變,一直靠吃藥。」

  嘗試改變現況、解決問題,找到減輕壓力的方法,才是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的「特效藥」。

  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健康圈(微信號gzjkq100)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您想找尋逆齡密碼的答案嗎? 跟著汪國麟醫師這樣抗老化就對了! 您想知道自己是否陷入肥胖糖尿病危機呢?找斷糖專家汪國麟醫師教你如何平息體內的代謝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