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症候群症狀/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患了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

  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PTSD 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2008年512大地震,使得許多倖存者、救難者,甚至是電視前的觀眾,都發生了 PTSD;又例如2002年的非典;以及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性侵、童年創傷。親人過世等。

壓力症候群症狀/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的個案,常會因為否認或害怕再度體驗創傷,因此逃避就醫,身為醫療人員,這就是最擔心的事。我們只有在更加了解這個疾病後,才能對自己,以及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與同理,讓更多人能夠順利走過生命中陰暗的幽谷。

  因此通過這篇文章,分享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成因、症狀與治療,以及預防的方式,一起用知識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多數是因為直接經歷,或親眼目睹駭人的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

  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綜合征,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並不少見,平均來說,遭受創傷後有9.2%的受創百姓曾發生創傷後壓力綜合征,而在性侵、戰爭、監禁和屠殺的倖存者,則有高達33%~50%的發病率。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短時間內出現回憶、噩夢、嚴重焦慮、回想起創傷事件…等狀況,其實是人之常情。但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的自我照護,多數人最終能夠恢復。然而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惡化,持續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干擾了日常的工作與社會功能,就很有可能是患了創傷後壓力綜合征。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會發生在哪些人身上?

  創傷壓力綜合征(PTSD)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問題,最早的醫學文獻可回溯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而且一直到一戰與二戰,甚至是比較近期的越戰,都還有相當多的關注與討論。

  醫療人員觀察到,參戰士兵或經歷戰事的婦女,會出現創傷壓力反應,在事件過後出現麻木、情緒激躁、容易失眠,且常做惡夢等症狀。由於早期研究主要以軍人為研究對象,故創傷後壓力綜合征又被稱為戰鬥疲乏症。近十年的研究,則主要關注經歷災難後發生的 PTSD,並認為這是災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每個人、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 可能發生在經歷戰事的軍人、也可能是遭受虐待的兒童,以及經歷過暴力、性暴力、虐待、事故、天災、親人過世…或其他嚴重創傷事件的任何人。

  看到這,也許你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有些人經歷創傷事件後,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綜合征,有些人卻不會呢?

  確實不是每個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都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綜合征。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發展成這個疾病。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影響PTSD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以下我們分別條列介紹:

壓力症候群症狀/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汪醫師產文 第2張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危險因子:

  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

  遭受傷害

  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

  童年創傷

  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

  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

  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

  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

  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

  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

  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

  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持續進行更多研究,了解其他危險與復原因子的重要性,包含基因、神經生物學。這些研究的目標,是希望某天能夠提早預測容易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綜合征的個體,並提早進行預防。

  當然,在這些研究被完成之前,至少我們已知尋求各種支持,並且正向面對問題,會是面對創傷的好方法。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症狀有哪些?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部分症狀,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越不願意想起反而越會想起。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這使得個案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發生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逃避及麻木: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這些症狀不只會對個案的造成心理上極大的痛苦,也對個案的生活、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有些人因為車禍事件導致PTSD,因此害怕上街導致無法出門,生活與工作都受到影響。有些人會因為不斷回憶起創傷事件,為了麻痹自己而過度飲酒。也有人被強暴後整天回憶相關情景,導致無法與人親近。或是有人遭受虐待後變得暴躁易怒,親友也覺得害怕無法與之相處。

  如果這些症狀造成個案的人際功能受損,並且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很有可能是患創傷後壓力綜合征。但實際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生進一步的評估。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慢性抑鬱性精神官能症、重度抑鬱症、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到底會不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要如何治療?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生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治療的目的有三個方向:

  1、改善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

  2、改善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

  3、協助個案回到正常的工作、社交功能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被認為是創傷後壓力綜合征的治療的首選,心理治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支持性心理治療:醫生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但不批判也不介入個案想法,反而給予肯定、正向鼓勵。這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個案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支持性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認知行為治療:通過醫生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除了標準的心理治療之外,另外有些其他特殊的治療方式。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特殊治療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通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信息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

  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

  放鬆訓練:借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抑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少。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惡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慮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生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抑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當然醫療人員不會隨便亂開藥,醫生與藥師會綜合考慮個案本身對藥物的期待、副作用特徵、是否有同時使用其他內外科藥物、肝臟內藥物代謝的抑制效果與藥物交互作用等因素,去調整給藥的策略。

壓力症候群症狀/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的症狀、預防,醫生完整說明 汪醫師產文 第3張

  面對創傷後壓力綜合征(PTSD),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進行壓力管理,適度放鬆身心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地,都承受著大大小小的壓力。壓力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也與身心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長期承受壓力是PTSD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通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通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給予個案實質支持與陪伴

  如果家人剛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實質的陪伴與傾聽就是最簡單也最好的幫助。

  另外要提醒大家,PTSD個案容易否認與害怕面對創傷經驗,導致不知或不願就醫,導致病症惡化。如果你是PTSD個案的家屬,當家人因為症狀,導致無法正常生活或工作時,可以陪著他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出現負面情緒與自我傷害的想法,則需要陪伴個案尋求精神科醫生診斷。另外,叮囑患者服藥、規律就診也都能夠有所幫助。

  媒體自律,減少過度報導社會重大創傷事件

  媒體的自律,也是一個重點。社會新聞上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或暴力攻擊事件,其實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百姓發展成PTSD的風險。如果媒體可以不要刻意強調、渲染恐懼,對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另一個預防PTSD的重要努力方向。

  希望能扶持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在遭遇危機時,能夠有能力與資源來抵抗並面對問題。

  創傷後壓力綜合征和我們的距離其實不遠,在現代社會的高度壓力下,加上許多未知天災人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PTSD的受害者。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更加了解PTSD,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到有效預防,在遇到重大創傷時也能自我覺察,更重要的,是關心你身邊親友的心理健康。別忘了,真正的健康,是要生理、心理、社會的完整健康,而這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