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股跨年寒潮來襲,中央氣象台26日18時再次發布寒潮藍色預警:
26日夜間至30日,全國大範圍降溫,局地降溫超過14℃。最低溫度0℃線從黃淮逐步南移,28省份最低氣溫將創新低。
26日—31日全國最低氣溫預報圖
(來源:中央氣象台)
寒冷時,人會身不由己的「哆嗦」。
這種不自主的「抖」,在醫學上稱為戰栗性產熱,是身體感受到寒冷之後引起骨骼肌收縮,是讓人體產生熱能、緩解寒冷的動作。
嚴寒天氣裡,身體會還有什麼變化,哪些器官更怕冷?《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
解放軍第252醫院關節外科主任 王振虎
北京電力醫院院長助理兼醫務部主任、內科主任醫師 倪冬梅
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常委 馬健文
心臟遇冷易缺血
天冷的時候,為給身體供應能量,心跳會加快,心臟的耗氧量和工作負荷也會增大。低溫時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則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
心血管病患者遭受寒冷刺激,冠狀動脈易收縮痙攣、血壓升高,可能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暖「心」建議
- 洗澡前先調高浴室溫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
- 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魚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
- 注意生活細節,起床、站起來等體位變化時慢一點,別快速起身。
- 留意心臟「受涼」預警信號,如出現胸部疼痛、心慌心悸、眼前發黑、胸悶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肺部遇冷易咳嗽
頂著寒風行走,有時會喘不上氣、不停咳嗽、惡心想吐。這是因為寒冷乾燥的空氣會讓鼻子發幹,刺激咽喉部位,還會使小氣管收縮,以致出現呼吸道應激反應。
護肺建議
- 冬天外出要護好口咽部,盡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氣侵襲。
- 白天注意多喝水,每天喝足1200~1600毫升,多吃梨、銀耳、百合等潤肺食物。
- 居住在北方地區,如果家中有加濕器,可清洗乾淨後使用,將空氣濕度保持在45%~60%。
胃受涼會縮成一團
受涼時,胃部肌肉、血管會收縮,發生胃痙攣,像抽筋一樣。如果此時吃生、冷、硬食物或難以消化的大魚大肉,更易給胃帶來負擔。
養胃建議
天寒時必須做好胃部保暖。
- 少穿較短的衣服,一定要護好腰腹部;適當吃些溫熱、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湯、燉菜等。
- 三餐定時定量,讓胃可以保持有規律的胃酸分泌周期。
- 雖然冬天吃火鍋、麻辣燙等能暖身,但不宜多吃,否則會誘發消化道潰瘍。
膀胱遇冷易尿頻
一年四季,人的飲水量四化不大,冬季汗液蒸發減少,尿量就會相應增多。寒冷還會刺激神經中樞,引起內分泌系統調節變化,增加排尿量。
為了禦寒,包括膀胱在內的大多數器官會呈現收縮狀態,也更易出現尿頻。
保護膀胱建議
- 保證充足飲水量,白天適當增加,晚上適當減少,以防頻繁起夜,影響睡眠。
- 平時有尿意不要憋著,以免損傷膀胱、前列腺等器官。
手腳遇冷易冰涼
外界溫度過低時,更多血液會流向身體中心,給重要臟器供應氧氣和養分,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會因為血流減少而感覺寒冷。
身體末梢防護建議
- 外出時應帶上耳罩,可能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襪子和保暖的鞋,帶好手套。
- 胸背部貼身衣物穿暖些,有助於讓血流均衡分配,保障身體末梢供血。
- 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先搓搓手,然後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熱水或熱物敷貼。
關節遇冷易凍僵
寒冷會導致肌肉收縮,血運和滑液分泌減少,關節周圍組織(包括肌肉、韌帶等)順應性變差,所以很多人會感覺肌肉酸痛、關節發僵、關節炎疼痛加重。
養護關節建議
氣溫驟降時,一定要及時添衣保暖,避免長時間呆在戶外。
- 登山、爬樓梯等運動會增加關節負重,不適合冬季進行。
- 運動前一定做好熱身,以免僵硬的四肢投入到劇烈的運動後,造成損傷。
- 飲食方面應注意補鈣、維生素、蛋白質等,適當多吃牛奶、豆制品、蝦皮、海帶、核桃等。
鼻子遇冷易流涕
冷空氣進入鼻腔,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容易出現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現象。這是鼻子對冷空氣敏感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射。
護住鼻黏膜
- 冷天出門戴口罩,可以減少冷空氣進入鼻腔的機會;每天用涼水洗一次臉,能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 流鼻涕時可用溫鹽水沖洗鼻子,同時按摩鼻翼。
- 如果稍有冷空氣就不斷流鼻涕,且持續時間很長,到室內也不好轉,要懷疑是鼻炎導致,建議到醫院就診。
此外,冬季日照時間短,褪黑激素分泌紊亂,使得能產生「愉悅感」的血清素含量發生了變化。建議陽光好時,多出門曬太陽,把家裡的燈換成暖色調,也有助改善情緒。▲
本期編輯:張傑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