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移瘤 個性化方案療效最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從腫瘤診療的臨床實際看,依賴於循證醫學證據的整合,往往能夠在規範化治療的前提下,給患者帶來個性化的治療,這在臨床中優勢明顯,由此產生了MDT診療模式。下面就從兩個腸癌實例展開介紹。

面對轉移瘤 個性化方案療效最佳 健康 第1張

重視初始階段決策

有一名中年女性病人,體檢時發現癌胚抗原(CEA)升高,後發現直腸上段有一個非常局限的腫瘤,並發現有兩個肝轉移瘤,同時有很小的肺轉移結節。經過對結節病灶的綜合分析,我們考慮為轉移病灶。該病人在短時間內CEA值升高了1倍。考慮病人的轉移是多部位的,所以決定先進行新輔助化療。治療2個周期(1個月)後,該病人的癌胚抗原恢復正常,腫瘤也明顯縮小。

這個病人的肺結節是否為轉移瘤?我們不能確定,但還是給她做了手術治療。實際上,做出這個決策同事之間有很大爭議。從術前、術後到化療完成,經歷了半年。動態觀察發現,該病人肺部的結節再次出現。對這個病灶到底是用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還是放射治療呢?經反復討論,並和病人充分溝通後,先切除了患者右肺的兩個病灶,證實是轉移瘤;1個月後,又把左肺一個部位的3個相連小病灶切除。隨訪觀察兩年,病人沒有異常變化。到現在為止,已經隨訪6年多了,該病人仍健康生活著。為了決策肺轉移病灶的處理,我們查了大量文獻。到底哪些肺轉移瘤可以做手術,哪些肺轉移瘤不能做手術?這就需要整合多學科的經驗和信息,充分討論後再決策。

要想把病人的全部信息整合到醫生頭腦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涉及很多問題。比如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之間,不同醫生、不同團隊對同一病例的判斷和處理都不一樣。怎麼辦?需要通過MDT等形式加強臨床方式方法和治療理念的溝通。再如手術時機,到底先切除還是先化療?做了化療何時做手術?化療後腫瘤大了還是小了?在初始階段不可切除的腫瘤,該用什麼手段?是靶向藥物還是其他化療藥物?這些都需要討論。

對於結直腸癌的治療,初始階段的決策非常重要,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這個病人的生與死。結直腸癌現在的治療水平正在飛速發展,治療手段很多,效果也比消化道其他腫瘤好。多種治療手段需要整合,不一定都採用,也不一定一絲不差地按指南操作。因為每個病例的複雜程度遠遠不能簡單地套用指南來解決。

學會跨學科信息整合

面對轉移瘤 個性化方案療效最佳 健康 第2張

再看另一個病例,中年男性病人,2013年確診為結腸直腸癌做了手術,術後很快出現肺轉移,當時做了術後輔助治療,並把肺的轉移病灶切掉(左右肺都有),考慮到其原來做過輔助治療,所以未再做輔助治療。但病人自己服用了藥物,右肺腫瘤復發,手術切除後,左側也復發了。

我們對切除的6個病灶做基因檢測發現,其中兩個病灶,一個有ROS1基因突變,一個有MET突變。當時給病人用了靶向藥,但該病人不像肺小細胞癌病人那麼幸運,前後控制了5個月,後來換了抑制劑,還是控制不了。應用免疫治療,效果仍不好。期間還做了很多嘗試,也沒有效果,病人憋氣明顯。是不是遇到更特殊的腫瘤類型?查閱大量文獻後我們得到提示:應關注如何調節免疫狀況。我們找了CCR5抑制劑——一個抗愛滋病的藥。文獻顯示,其抗病毒療效尚可。病人使用CCR5抑制劑1個月後,癌胚抗原顯著下降。有學者研究認為,該藥可改變腫瘤所處的微環境。這個改變會使原來產生耐藥的環境變成再敏感的環境。

這次小試成功讓我看好這類抗病毒藥的應用前景,因為這部分藥物的安全性要比抗腫瘤藥物高。同時也提示我們:對於免疫環境、腫瘤環境的再認識,未來可能會使腫瘤的治療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種改變,和我們原來那種讓腫瘤縮小、破壞腫瘤的理念是不一樣的。如果病人一般狀況很好,就可以把腫瘤看成是一個寄生物。這次成功嘗試得益於整合。這是跨學科信息的整合。

臨床醫學分科越來越細,但彼此缺乏聯繫,使得造成疾病的診療水平下降。因而在臨床決策中,一定要有全局觀念、整體觀念,並通過MDT等形式彌補這種不足。

在大陸,發病率排前五位的腫瘤中,除肺癌外,其餘都是消化道腫瘤,且發病率至今沒有下降。我們在臨床遇到很多非常複雜的病例。在結腸直腸癌領域,非常迫切需要臨床與基礎的整合,並最終做到提升診療水平的目標。

(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 沈琳)


編輯製作:劉洋

面對轉移瘤 個性化方案療效最佳 健康 第3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