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原因/分級診療–慢性疾病者的福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已經成型的模式基礎上,以點帶面,推進分級診療工作」,這是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孫志剛在2014年12月26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衛生發展論壇——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研討會」講話發出的政策信號,作為深化醫改內容之一的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目前正在醞釀中。

慢性疾病原因/分級診療–慢性疾病者的福音?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針對孫志剛講話釋放出的信號,慢病管理專家指稱,做到分級診療,最大受益方應為慢性病患者。

  以點帶面,推進分級診療

  在研討會上,孫志剛說,建立分級診療體系是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國家衛生計生委高度重視這一工作,「近期正著手制定相應的文件,也鼓勵各地先行先試,積累經驗。」

  目前看來,全國各地也都在探索適宜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分級診療模式,並形成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模式,但分級診療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的問題。

  孫志剛指出,在當前深化醫改的形勢下,開展分級診療體系的研討非常及時和必要,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分享各地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工作經驗,並就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一些突出的分級診療模式,可為分級診療政策的制定和模式的推廣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為深化醫改工作提供經驗。」

  據了解,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包括構件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結構優化、層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合理確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完善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分級服務、分級定價、分級支付、分級管理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益和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分級診療能更好地關照慢性病患者

  簡單地說,分級診療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看病,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小病在社區醫院,大病到大醫院,做到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有數據表明,在三甲醫院就診人群比例中,有超60%患者屬於慢性病人,其中以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患者居多,如果按照分級診療模式來實施醫療管理,即讓每家市級以上醫院負責轄區內的縣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起包括三級醫院專科醫師、社區全科醫師、社區健康管理師在內的相關專業人員共同管理患者機制,急重病患者在大醫院做治療後可轉回地方醫院或社區,由地方醫院大夫或全科醫生和健康管理師來管理病人,視患者病情需要,調配大醫院專科醫生隨診,逐漸地把慢性病患者往基層醫療機構轉移。

  慢病管理專家稱,分級診療直接的利好就是解決百姓就醫難得的問題,使慢性病患者得到更加及時與充分的治療,對緩解和穩定病情起到積極作用。按分級設計去看病,只有疑難病患者才可以去大醫院,而慢性病首診在社區、在基層,這自然就分流了大醫院門診的壓力,看病難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在2014年6月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慢病管理大會的「科學就醫」論壇上,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閆勇曾稱,分級診療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病人從明確診斷到決定診斷方案、維持治療,這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只有配套齊全的體系,才能實施全程管理或連續性管理的醫療服務;當時與他一塊出席論壇的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健康促進處處長石琦也稱,只有完善政策,才能把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層。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