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
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排名中胃癌為第五位。中國胃癌的五年生存率僅27%左右,其中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不超過10%。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許陽賢表示,胃癌目前仍是一種比較難治的惡性腫瘤,進展期胃癌的治療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早發現早治療才能獲得治愈的希望。
「癌前病變」能否「一切了事」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以及胃腸鏡檢查的普及,發現萎縮性胃炎、胃息肉、黏膜異常增生等,對這些所謂的「癌前病變」,目前西藥並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有些人就非常擔憂、焦慮,總感覺好像埋了個不定時炸彈一樣,甚至想要手術切除以絕後患。
許陽賢主任認為,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根據不同病情採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論。
萎縮性胃炎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現代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Hp)是胃癌的獨立致癌因素,因而這類患者應該先進行抗Hp治療。經規範治療根除Hp後,單純的萎縮性胃炎就不必過於擔心。但定期隨訪還是必要的,同時要避免Hp的再感染。
胃息肉:胃鏡檢查時如果發現有隆起性病變,即胃息肉,當即可在胃鏡下摘除,病理檢查結果是良性者,之後按醫囑定期隨訪即可。
不典型增生、腸化:胃鏡檢查發現不典型增生、腸化者,有癌變的可能,患者就會比較擔憂。但由於這類病變往往散發在多處、範圍較廣,很難切除乾淨,而西藥也沒有針對性的有效藥物。許陽賢主任推薦,這種情況可以嘗試中藥治療,部分患者病變可以好轉甚至消失。
潰瘍:一般較小的胃潰瘍經過治療都能愈合,不需要過度擔心。但許陽賢主任提醒說,潰瘍容易復發,即使愈合之後還是需要定期隨訪。而部分潰瘍如果經正規治療兩個療程(三個月為一個療程),復查胃鏡後發現潰瘍仍不能愈合者稱為難治性潰瘍,考慮到存在癌變的可能,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許陽賢主任介紹說:「中醫藥對胃癌前病變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特別是伴有惡心、腹脹、反酸等消化道不適症狀的患者,通過中醫藥治療都能得到改善。」
提倡以根治性手術
為中心的綜合性治療
腫瘤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得了胃癌,很多患者不知道究竟選擇哪種治療方法更好。
許陽賢主任介紹說,目前治療胃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中醫藥治療等。「早期胃癌只要手術切除即可,術後5年生存率一般能達到95%以上。而進展期胃癌的治療效果較差,除了手術之外,還需要輔助其他多種治療方法,以提高術後生存率。提倡以根治性手術為中心的綜合性治療。」
每個病人的病情都不一樣,隨著精準治療理念的提出,醫生們也越來越傾向於根據患者的疾病特點、腫瘤分期、病理分型,結合基因組、蛋白組學等技術,對生物標記物進行分析與鑒定,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再通過多學科討論後,制定適合患者的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近些年來,非手術治療的方法也取得了不少進展。
化療:包括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化療。許陽賢主任介紹說:「新輔助化療是術前做的全身化療,目的是使腫瘤縮小、降期,有利於腫瘤的根治性切除,早期患者不需要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則是指手術後給病人做的全身化療,另外還有晚期患者失去根治手術的可能而採取的維持化療,或稱姑息性化療。」
靶向治療:靶向藥物進入人體後特異性地與致癌位點結合,發揮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基本不會波及正常細胞。因而,靶向治療的毒副反應要比化療少而輕。許陽賢主任介紹說,可用於胃癌治療的靶向藥物也有數種,要根據病人基因檢測的結果來選擇,臨床應用於中晚期病人獲得了較好的療效。
細胞免疫治療:應用免疫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多種手段調動機體的免疫系統,增強機體抗腫瘤的能力,控制和殺傷腫瘤細胞。許陽賢主任提醒,使用PD-1抑制劑之前也需要做基因檢測,PD-1抑制劑適用於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或錯配修復基因有缺陷的患者,有效率會更高。
中醫藥治療:中醫藥對於胃癌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可以減輕患者術後不適症狀,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還可以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放化療。在放療、化療結束之後,沒有其他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服用中藥也能降低腫瘤復發、轉移的幾率,這一點已經得到臨床試驗證實。許陽賢主任比較重視術後病人的中醫藥調理,他說:「圍手術期服用中藥可以調理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術後服用中藥可以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減輕並發症。」
許陽賢主任表示,目前靶向藥物和細胞免疫治療藥物主要應用於胃癌中晚期患者的治療,根治性手術仍是現在有望治愈胃癌的主要方法。
中晚期患者能否「保胃」
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在體內消化的重要場所。如果將胃全部切除,很多享受美食的機會就隨之失去了,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攝取,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能不能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住胃呢?
根治腫瘤保證生存是第一原則
許陽賢主任介紹說,腫瘤治療的原則,首先是保證腫瘤的根除,以治愈為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保證患者能夠長期存活。其次才是對生活質量的追求,盡量保留臟器的功能,保護消化功能,減少並發症。第三是對晚期腫瘤患者進行姑息性治療,目的是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命質量,減輕病人的痛苦。他認為,不能一味地為了保胃而影響根治性手術的質量。
部分早期胃癌患者在內鏡下局部手術切除後,可以將胃基本完整地保留下來或切除一小部分。進展期胃癌一般都需要做胃的大部分切除手術以及周圍淋巴結的清掃手術,這些患者的胃也不是全部切除,而是切除一半左右,保留了胃的部分功能,對術後消化功能的影響不太大。只有那種全胃切除的患者,對術後消化功能影響很大。
「對全胃切除手術的指征把握,我們是非常嚴格的。」許陽賢主任強調,「腫瘤浸潤的範圍至少跨越胃的兩個分區,而且臨床分期屬於進展期,不得不全部切除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全胃切除手術。大部分患者還是可以保留部位胃的。」
切胃手術「越做越小」
按照指南要求,胃癌切除範圍至少要擴大到腫瘤周圍3公分的部位,否則術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就非常大。所以,能否保胃,關鍵還要看腫瘤的大小、位置、分期及有無轉移。
我們平時所說的胃部分切除手術,主要是指胃大部切除手術。這種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胃的功能呢?
1.切胃「保幽門」:對於腫瘤浸潤範圍較小、病理分期屬於較早期的患者,一般選擇胃大部切除手術,許陽賢主任特別指出,胃幽門的功能比較重要,常規胃大部切除手術需要切除幽門,術後患者容易出現反流、傾倒綜合征等現象,不僅影響消化功能,還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近些年來,為了更好保護胃的功能,許多外科醫生在探索新的手術方式。很多醫院在嘗試開展保留幽門的胃大部切除手術,「保幽門」手術可以讓患者術後殘留胃的功能更完整。
2.改大部切除為局部切除:早期胃癌患者的標準手術方式是胃癌根治術,需要行胃大部切除。現在也有外科醫生對部分經過嚴格篩選的早期胃癌病人嘗試在腹腔鏡下做腫瘤局部小範圍切除,盡量多保留胃組織,然後清掃周圍淋巴結。但是這類手術的長期治療效果還在觀察中。
許陽賢主任表示,近些年來胃癌手術的發展主要是腹腔鏡下手術的推廣和應用,越來越多的胃癌手術都開始採用腹腔鏡技術,在保證腫瘤根治切除的前提下,手術發展的方向從以前的「越做越大」到現在的「越做越小」,不僅得益於手術技術、設備的發展更新,也得益於越來越多新的化療藥物、靶向藥物、細胞免疫治療藥物等輔助治療手段所取得的進展。非手術治療的效果越來越好,術後轉移、復發得到有效控制,那麼手術切除的範圍就可能越來越小,從而更好地保留器官、保留功能。
專家簡介
許陽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師從全國名老中醫朱培庭教授、王慶其教授,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高級人才,獲「2018年人民好醫生年度人物」稱號。目前參加在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5項、主持一項,參編著作1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20多篇論文。擅長胃、腸腫瘤、甲狀腺腫瘤的根治性手術和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