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導讀:
在臨床上,消炎藥是用來抑制炎症反應的(一般是非固醇類抗炎藥物,也就是NSAID消炎藥)。那麼中醫這邊有什麼「消炎藥」呢?慢性胃腸炎,是指胃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隱痛不適、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中醫經典中有哪個方劑,能快速緩解慢性胃腸炎帶來的不適呢?
//////////
◆《傷寒論》第158條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鞭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鞭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幹薑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
圖:甘草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臣億等謹按上生薑瀉心湯法,本雲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痞。痞氣因發陰而生,是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皆本於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中無者,脫落之也。又按千金並外臺秘要治傷寒惑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
按語:《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甘草瀉心湯方有人參三兩,此條文的甘草瀉心湯方應有人參無疑。
◆1.傷寒或者中風起病,如果病處於太陽病或者少陽病階段,早用下法治療,極易損傷脾胃陽氣,並引邪內陷,鬱而化熱,為少陽之邪熱。如此,則少陽邪熱內陷於胃腸,就變為急性胃腸炎症。
◆2.內陷之膽經風火,乘脾胃內虛,而乘脾下迫大腸,故「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
◆ 3.與命門火衰的「完谷不化」相辨別
傷寒或中風之起因,沒有經過反覆攻下,也不是大下之後,卻出現了一天腹瀉幾十次,腹瀉急迫,甚至於「谷不化」,吃什麼就拉出什麼,大便裡全都是不消化的食物,也沒有手足逆冷、脈微、沉細弱等少陰病的表現。說明此種腹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腸道有急性細菌性感染,也就是胃腸道有濕熱性炎症存在,胃腸道黏膜有嚴重的充血水腫,所以胃腸道的吸收消化功能嚴重下降了。這個「完谷不化」與命門火衰、火不生土的「完谷不化」,其性質是截然相反的!目前胃腸功能的嚴重低下,主要是因為胃腸道黏膜嚴重炎症充血水腫所致,所以這種腸炎的腹瀉,消炎是最主要的。脾胃內虛是次要原因,適當兼顧即可。
◆4.「腹中雷鳴」,既反映了腸道的嚴重水腫,積液過多,也反映了膽經風火肆虐乘脾,下迫大腸,腸道細菌性炎症活躍的事實。所以這個「腹中雷鳴」的重點,不是脾虛生飲(積液),而是膽經風火肆虐,炎症充血(鬱火)嚴重,是其主因。因此,這種腹瀉不能加白術、茯苓健脾止瀉,也不能加烏梅、石榴皮等酸斂止瀉,否則會閉門留邪,造成細菌包裹,久伏胃腸,變成慢性炎症。
◆5.膽火犯胃,夾痰氣上逆,痰氣火鬱阻於心下,故其人「心下痞硬而滿」,胃雖痞脹硬,但按之柔軟,食物難下。膽熱犯胃,還常有幹嘔、惡心、噯氣、打嗝、泛酸等膽胃鬱熱氣逆的表現。膽熱內陷於胃腸的炎症,必須用黃連,專入胃腸,以清熱燥濕,更須加用黃芩,專入膽經,以清徹膽熱風火。
◆6.膽熱之所以能犯胃,胃氣必虛。胃氣虛,就必須加人參、甘草、大棗,補益養胃氣。
◆7.「心煩不得安」,邪熱內陷胃腸,不僅有胃腸濕熱炎症,還常有膽火擾心,故心煩。
◆8.「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醫生誤以為這種心下痞脹,是胃中有食積或邪熱結於胃腸不盡,故「復下之」。因此,中氣更虛,膽經風火肆虐更甚,故心下包塊就更大,「其痞益甚」。所以說「此非結熱」,只是因為「胃中虛」,膽火犯胃所致。
◆9.「心下」,是胃之上脘。「胃中」,是整個胃腸。胃中虛,就是中氣大虛。脾胃之中氣,能升清陽,而降濁氣。如果中氣大虛,清氣不升,則下利腹瀉,中氣大虛,胃腸蠕動本弱,胃腸中濁氣本難下降,如果再有膽經風火的鼓動,則更易上逆,而易見心下痞滿。
外來的曰「客」。由於少陽膽經的風火,是外邪鬱而化熱所成。故膽火上逆犯胃,導致胃中濁氣上逆,也稱之為「客氣上逆」。膽經風火上逆,犯胃「故使硬也」。
◆ 10.故此病心下痞滿的成因有二:①中氣大虛,清氣不升,故濁氣易上逆;②膽經風火犯胃,導致濁氣上逆。後世有的醫家認為這個心下痞主要是因為胃虛所致,這是不準確的。仲景明確強調有「胃中虛」和「客氣上逆」兩個因素,故使「硬」也。當然,如果沒有胃氣大虛,就不會有膽經風火肆虐這麼嚴重。
◆1.甘草瀉心湯的組成與半夏瀉心湯完全相同,病機也基本相同。所以方解基本同半夏瀉心湯證。
◆2.所不同者,是因為中氣大虛,故重用炙甘草,並且改方名為「甘草瀉心湯」,可見炙甘草的作用很重要。第一,炙甘草和人參一樣也能補益中氣,東垣言甘草能治「胃虛弱而痞」;第二,炙甘草甘能緩急迫,能緩解腹瀉的急迫,減輕腹瀉,因為腹瀉太嚴重,也是導致中氣大虛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者還會脫水、休克、酸中毒。所以對於這種嚴重的腹瀉,炙甘草的作用僅次於消炎的黃連、黃芩,對於這種胃氣大虛者,尤為重要!
周某,男,39歲。有慢性胃腸炎和口腔潰瘍病史10餘年。病起於10餘年前的一次腸炎腹瀉,經用抗生素加思密達止瀉後,就遺留有長期腹脹便秘與腹瀉便溏交替的問題。其後又用三黃片、牛黃上清片等治療後,又轉成反覆胃脹、口腔潰瘍。近年反覆胃脹,口腔潰瘍,腹瀉,疲乏無力。飲食稍有不慎,或腹痛、腹瀉、腸鳴,或胃脹泛酸、口臭、口腔潰瘍,因此長期服黃連上清片和維生素B2,初用尚有效,久用幾乎無效。每月發口腔潰瘍2~3次,舌頭及口腔黏膜多處淡紅潰爛疼痛,飲食只能進流質清淡飲食,十分苦惱。
脈診:左右關脈弦滑,按之均有芤象。
望診:舌苔白膩,舌質淡紅胖大。舌邊及舌底黏膜多處大小不等的淡紅潰瘍面,面色黃偏暗。
觸診:腹軟,無叩壓痛,腸鳴亢進。
辨證分析:濕熱中阻,脾胃氣虛已久,膽經風火肆虐。
擬方:甘草瀉心湯加減。
炙甘草15g,黃連3g,黃芩10g,黨參10g,幹薑10g,蒲黃3g,薑半夏15g,大棗30g,三七1g。7劑,顆粒劑,日1劑,分3次服。
圖:大棗
二診:訴此方極其神效,服藥當天,口腔潰瘍疼痛即見減輕,胃部也無比舒適,以前每次服藥口腔潰瘍稍見減輕,而胃腸卻異常不適,搞得人很疲勞,很焦慮。囑守方,減化瘀藥,加白芍、黃精,益氣養陰,加強平息風火的功效,加減繼續服藥1個月。
擬方:炙甘草12g,黃連3g,黃芩6g,黨參10g,幹薑10g,薑半夏15g,大棗30g,白芍10g,
黃精10g,蒲黃3g。
隨訪:此患者是朋友周某的朋友,多次詢問,病情痊愈未復發。
推薦閱讀:
甘草末在外科臨床上有卓越作用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養生正道。原文選自《越辨越明少陽病:餘秋平講〈傷寒論〉之少陽病篇》,餘秋平◎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版權歸相幹權利人所有;全部圖片為出版社在攝圖網購買的版權圖片,請勿盜圖。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中醫藥知識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