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關註
濕氣重,除了食物容易因潮而生腐外,我們的機體也易受濕氣影響,內濕加重,引發諸多疾病。當身體有濕氣時,一般都會有哪些表現呢?祛濕食療有何良方呢?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祛濕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身體出現這些信號是濕氣「纏身」
1、睡不醒,每天睡再多,還是覺得很困,睡覺流口水;頭昏、打不起精神,身體特別疲乏,懶得動;小腿發酸、發沉。
2、起床之後如廁,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隔三差五便秘;大便黏滯,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每次上完廁所,大便黏在馬桶上,沖不乾淨。
3、起床之後,嘴裡氣味重、發黏。
4、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體狀況,如果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症狀嚴重的,叫「裙邊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5、早上臉上出油多,尤其是額頭處、口鼻周圍出油明顯,面部油亮、頭髮也愛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
6、體態虛胖,飲食和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卻明顯增加。
以上這些信號或者症狀,如果出現了1-2種,要引起注意了,這說明體內有濕氣。
祛濕食療方,首推「紅豆薏米粥」
祛濕的食療良方首選的就是「紅豆薏米粥」。
「紅豆薏米粥」裡說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很多人分不清赤小豆和紅小豆,二者雖然同屬豇豆屬,外形、口味也比較相似,但仔細觀察,還是能夠區別的。赤小豆身形瘦長,而紅小豆顆粒更圓,個頭也稍大於赤小豆。二者都有祛濕的效果,但論祛濕、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紅小豆遠不如赤小豆。《本草綱目》中記載:「赤小豆以緊小而赤暗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色淡者,並不治病。」說的就是赤小豆與紅小豆的區別。所以,熬「紅豆薏米粥」應用赤小豆。《神農本草經》載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藥性論》亦載其「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赤小豆所含的皂苷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腫作用,能解酒、解毒,對於腎臟病和心臟病,均有一定療效;所含的葉酸有催乳的功效;具有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預防結石、減肥等作用。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容易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容易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赤小豆莫屬。
方中的薏米即薏苡仁,有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之分,兩者都擅長祛濕。不同之處在於:生薏苡仁偏寒涼,直接煮粥易傷脾。而炒薏苡仁寒性會減少,其祛濕效果比生薏苡仁更好。因此,熬制「紅豆薏米粥」應用炒薏苡仁。薏苡仁可以在家自己動手炒,取乾淨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即可,亦可到中藥店買炒薏苡仁。
炒薏苡仁、赤小豆都比較難煮,煮粥前可用熱水把薏米和赤小豆浸泡1小時後再煮,可使粥易煮爛,釋放出所有的營養。在熬制紅豆薏米粥時,可加一點芡實,以增強健脾的作用。因為脾主運化,對體內的水液有吸收、轉輸和布散的作用。要想祛濕,就必須健脾、祛濕一起進行。
薏米紅豆芡實粥可按3:2:1的比例投料,粥熟後可適量加冰糖調味食之(糖尿病人忌放糖)。此粥可健脾祛濕、利水消腫、補腎益精。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患者,以及肥胖症患者不宜服食。
祛濕食譜推薦
薏米赤豆湯
薏米赤豆湯的功效主要就是祛濕,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非常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能當飯吃,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
材料:薏米、赤豆、冰糖
做法:薏米,赤小豆洗淨泡2小時。把材料到進電飯鍋煮開。煮開後繼續煲2小時。加入片糖煮2分鐘。燜多10分鐘就可以吃。
清炒馬齒筧
馬齒莧在民間也叫長壽菜。此菜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散血涼血之功效適應於目翳、心血管疾病、腎炎水腫、熱毒瀉痢、便血、痔瘡出血等。
材料:馬齒莧、色拉油、鹽、薑、大蒜(白皮)、香油。
做法:將馬齒莧洗淨,切成3公分長,入沸水鍋內焯水後撈出,瀝幹水分蒜子、薑切末。鍋置旺火上,放入色拉油,燒至七成熱,下薑、蒜末煸香,放入馬齒莧,加鹽翻炒均勻,淋香油,出鍋裝盤即可。
紫薯百合銀耳羹
百合具有潤肺、止咳、平喘,清熱、養心、安神等功效。因此,百合對於夏日燥熱引起的心煩失眠、咽幹喉痛、鼻出血以及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低熱失眠、心煩口渴等症狀均具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材料:紫薯1個、百合2個、銀耳1把、冰糖10克、水適量。
做法:紫薯、鮮百合、銀耳1把和冰糖,銀耳用冷水泡發後,去黃色根部,撕成小塊,砂鍋內加足量的水放入銀耳,煮開後轉小火燉1.5小時左右。百合掰成小瓣,清洗乾淨後浸泡在清水中備用,紫薯去皮切成小丁。銀耳煮至軟爛,湯汁濃稠。加入百合、紫薯以及適量冰糖煮5分鐘左右即可關火。
4個祛濕妙方請收好
1.適量運動
適當的運動幫助我們燃燒身體脂肪,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一旦體內濕氣嚴重,人就會感覺到四肢乏力,頭腦昏沉,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這類人群其實濕氣重,也主要是缺乏運動。
建議日常裡就要多做運動,例如慢跑、跳繩、遊泳、瑜伽等。運動能夠排濕祛寒,促進身體器官運動,讓身體器官動起來,加速濕氣的排出。
2.泡腳祛濕
泡腳是一個很常見的保健方法。可以在忙碌一天後,回到家泡個腳。泡腳有助於加速體內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可以把濕氣排出體外。
建議大家在泡腳的同時,可在水中加入艾葉、花椒、生薑等,幫助活氣血。
3.環境避濕
雨水加重,環境內濕氣也加重,人長期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對身體有損。因此,在潮濕的下雨天,應減少外出,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要直接睡地板,避免空氣中水分下沉導致濕氣入侵體內。此外,也要避免穿潮濕未乾的衣服。
4.食療排濕
平時可以通過飲食來改善自己身體濕重濕困。
在此推薦兩個祛濕方:
(1)祛濕湯(一人量):鯽魚1條、茯苓15g、白術10g、扁豆15g、赤小豆10g、淮山15g、薏米15g,煲湯。
(2)祛濕茶(一人量):砂仁6g泡茶喝。
長期服藥,注意祛濕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人群需要長期用藥。在藥物的副作用中,很多都會影響肝腎、脾胃健康,這些副作用多以肝膽濕熱、脾胃濕熱的形式出現。
建議需要長期服藥的人群,應在生活中注意以下臟腑機能的狀況,出現相應不適症狀及時就醫,並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祛濕。
肝。濕毒會引發轉氨酶升高,因為藥物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眼睛幹澀模糊、頭暈、咽幹口苦、情緒易怒等就是肝濕熱的典型表現。
膽。有些藥物副作用會導致膽汁瘀積,主要症狀表現為身體膚色發黃、小便泛黃、大便青綠色等。
脾胃。「脾主肌肉四肢」,有些人吃了藥後乏力、沒勁,這是脾胃出現濕熱的表現。脾主運化,機體正常水谷精微不能得到有效運化,人體還會出現便秘、大便乾燥、消化功能差等問題。
腎和膀胱。有些人服用藥物後會有尿頻症狀,中醫稱「膀胱濕熱證」「癃閉」,容易引發前列腺炎。
心肺。降壓藥會引起血管舒張,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服藥後有心慌心悸、胸悶氣短的原因。
如何保證安全用藥,盡可能避免招來濕氣?建議大家做到以下幾點:1.按規矩吃藥。明確藥物要求是飯前服還是飯後服,不能圖省事隨意服藥,以減少藥物成分對機體的刺激。2.防止藥物拮抗和疊加作用。兩種藥物同時服,可能有減弱藥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風險。如果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一定遵醫囑。3.吃藥的同時,定期找專業中醫師辨證祛濕。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