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期關鍵字
生命質量評估;無效醫療;代理決策;指征&非指征干預
案例呈現
患者鄭某,男,65 歲,工人,全民健保。因腸阻塞和阻塞性黃疸就診某醫院,臨床診斷結腸癌的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排除淋巴瘤及十二指腸腫瘤,醫療團隊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後進行開腹探查。術中發現空腸近端有直徑 5cm 的腫物,腸系膜上有直徑 2cm 的淋巴結腫大,空腸遠端有直徑 3cm 的腫物,胰頭附近有多個淋巴結腫大,膽總管擴張,結腸未見腫物。冰凍切片活檢結果為空腸腺癌,有淋巴結轉移,診斷晚期空腸癌,失去了根治的可能性,醫療團隊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的知情同意後,決定行姑息性手術。
術後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左心衰竭,繼之又發生應激性潰瘍而致上消化道出血,雖經搶救,但病情仍反覆,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處於昏迷狀態,需要呼吸機維持生命。醫生下病危通知,告知患者家屬已無康復希望,並勸其放棄治療。此時,雖然患者已欠下醫院醫療費一萬元,但家屬不願放棄治療且要求輸血等搶救措施。醫務人員為避免與家屬發生糾紛,遵照家屬的要求而不惜一切代價地繼續搶救半個月直至死亡,患者醫療費用總共為 20 多萬元。
你認為醫療團隊的決策有何合適又有何不妥之處?
小編導讀
—「My medical opinion is that this tumor needs to come out.」
—「Do you really mean to substitute your judgment for me?」
——《Monday Mornings》S01Ep03
影響醫療團隊做出最終決策的因素很多。
臨床工作與教科書上的段落和診斷學課堂上的病例討論完全不同,課堂上的病例討論可以理想化地從病人本身的病情出發,像個偵探一樣,從患者的各種症狀和體征的蛛絲馬跡中尋找證據,再用各種各樣的輔助檢查證實自己的猜想,提供更多的證據,最終為患者明確診斷,把握各種治療的適應證、禁忌證,做出一個「理性」又「正確」的決定。
但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想要給病人做一個稍微昂貴一些的檢查,經濟問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患者已經失去所有積極治療的意義,任何的治療都只能帶來痛苦而不是獲益時,說放棄以前,親情、倫理、法律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對你說出同樣的一句「My medical opinion is that this tumor needs to come out」,你又是否有足夠的底氣反問:「Do you really mean to substitute your judgment for me?」
全民健保對於患者個人而言可能是某種福音,但全民健保同時意味著社會資源的某種傾斜,在這種情況下,醫療團隊面對的經濟與支付問題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付不付得起「,而是」付得值不值「。有人會說:晚期腫瘤毫無生存希望,預後極差的情況下為何要繼續消耗社會資源?也有人會反駁:生命是無價的,怎麼能用簡單的金錢來衡量生命的價值?
我想說,兩個人都沒錯,這樣的討論正是我們所期待和需要的,在不斷的觀點碰撞中,或許我們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讓我們對現有的體系和制度進行新的思考。
新的改變,或許就在未來等待著我們。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吧。
文中圖片、視訊均來源於網路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自己的精彩點評~
並請期待本周日-「熱議評述」
編輯:大長桿君
案例: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張迪
審核:粉條兒菜、燕白黃瓜、覆蘿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