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當地時間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辭去日本首相一職。安倍在會上表示,因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無法做出正確政治判斷,決定辭去首相一職。安倍在會上表示,從上個月中旬開始,自己就感到體力被耗盡,身體狀況出現異常。對於辭職這一決定,安倍則表示,這對他來說就像一種「斷腸之情」。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28日報導,安倍在會上表示:「今年6月我進行了定期檢查,發現我的老毛病潰瘍性大腸炎有復發的征兆,此後我一邊用藥一邊全力工作。但從上個月中旬開始,我的身體狀況發生了異常,感到體力被耗盡。本月上旬,檢查出(大腸炎)復發。」
而對於今後的治療,安倍表示:「除了進行現有的藥物治療以外,我還決定用一些新藥,在本周24日的復查中,已經就新藥確認了效果,但仍需要基於後續的處方,無法預判後續的治療情況。」
隨後,安倍正式宣布辭去首相一職。他說道:「在政治上,結果是最重要的。在患病和治病的過程中,我的體力不能做到像以往那樣萬無一失,可能會在這種痛苦中不能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這種情況是不能發生的。我已經不能處在一個能夠自信地回應人民托付的狀態,因此不應再繼續擔任首相一職。我決定辭去首相的職務。」
共同社此前報導稱,在安倍第一次內閣期間,他曾因潰瘍性結腸炎病情惡化而辭職。此後隨著藥物治療效果較好,安倍從2012年12月組建第二次內閣後一直承擔著繁重的工作。此前,日本「Daliy新潮」雜誌社也曾猜測稱,安倍17日入院可能與他的「老毛病」潰瘍性結腸炎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局限於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炎症過程。病得多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理漫長,常反覆發作。20-30歲最多見。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雖有多種學說,但目前還沒有肯定的結論。細菌的原因已經排除,病毒的原因也不象,因為疾病不會傳染,病毒顆粒也未能證實。克隆病患者血清溶酶體升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則為正常。
那麼潰瘍性結腸炎結腸診斷依據是什麼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臨床方面:具有慢性腹瀉、黏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覆性發作性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少數患者僅有便秘或不出現血便。既往史體檢中要注意關節、口腔、眼、漿膜、皮膚、肝脾等腸外的臨床表現。
(2)乙狀結腸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①受累結腸黏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結腸,呈彌漫性分布。②腸黏膜外觀粗糙不屈,呈現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於出血,或可覆蓋有濃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③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以至紐袋消失,有時可見到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結腸黏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性反應,同時常可見到黏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3)鋇劑灌腸可見:①結腸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或結腸呈管狀外觀。②復發性潰瘍或有多發性假息肉表現。③結腸黏膜粗糙、雜亂或見細顆粒樣變化。
(4)病理檢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與肉芽腫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
(5)判斷方法:①根據臨床方面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之(1)、(2)、(3)三項之一及(或)黏膜活檢可診斷本病。②結合臨床方面和鋇劑灌腸有(1)、(2)、(3)三項之一者可以診斷本病。③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診斷成立。④臨床方面有典型症狀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變化者,應列為「疑診」,應予追蹤檢查。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全世界都有的疾病,但以西方國家更為常見。其發病率在5~12/10萬,流行率50~150/10萬。女性略多於男性。發病年齡呈雙峰狀分布,第一個峰在15~30歲,第二個峰則在50~70歲,並以第一個峰發病為多,在15%~40%病人中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病的家族史。我國對此病尚無全面完整的統計,但就臨床所見病例而言,並非罕見,且有增多趨勢。在預防此病方面,應積極進行有氧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
根據我國統計資料,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高峰年齡是35歲-45歲,克羅恩病的發病高峰年齡是25歲-35歲。前者表現為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裡急後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後者消化道症狀主要是腹瀉和腹痛。
診斷潰瘍性結腸炎也許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治療,通常給予藥物治療,但往往會反覆發作,漸漸嚴重。因此持續的藥物治療和飲食調整十分重要。腹瀉期要注意補充營養,又要適當減少飲食中的纖維素成份,要用少量飲食,以減輕高纖維素成份可能給結腸黏膜帶來的機械性損傷。
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徹底,潰瘍性結腸炎可能惡變,其總體癌變率約為3.7%,但是,在病變範圍廣,病變時間長,症狀重的患者,其癌變的風險大大增加,最嚴重的時候,潰瘍性結腸炎的癌變危險性比自然人群高10-30倍。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的癌變發生的人群往往年齡較輕,常比散發的結腸癌年輕10歲。由此可見,慢性腹瀉不能輕視,應該早診斷,積極治療,定期監測,千萬不可大意忽視。
目前臨床上治療炎症性腸病仍以藥物和手術治療為主。常見藥物有六大類,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和生物制劑等。這些藥物中有些用來緩解急性發作,有些用來鞏固維持,而有些兼有兩種功效。
許多患者通過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好,無需行手術治療,但3/4的患者一生中將需要做手術。當他們出現腸阻塞、腸瘺、肛瘺或腹腔膿腫等並發症時,就有手術的必要了。
(來源:環球網 尋醫問藥 羊城晚報)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