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冬至一陽生
艾灸正當時
進入冬至節氣後,
我國許多地方,
過去都有 「艾灸」 的習俗。
明代名醫李梴《醫學入門》曰: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灸,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
它以艾葉為主要材料,
點燃後直接或間接
灸灼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以達到溫經散寒,
行氣血通經絡的功效。
古稱「灸焫」,
因用的是艾葉,
故又稱為 「艾灸」。
艾,別名艾葉,艾草,艾蒿,
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本草從新》中說: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
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
逐寒濕,暖子宮……
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所以,古人又稱艾葉為 「醫草」。
艾葉揉之常成棉絮狀,
曬幹搗碎即可得艾絨,
制成艾炷、艾條以灸療。
曬幹後的艾絨很容易燃燒,
且不易熄滅,
其中又以陳年艾絨為最佳,
它燃燒緩慢、灸火溫而不燥,
對體表的滲透力也較新艾強。
所以,懂得灸療的人
通常都會選擇陳年的艾絨。
過去,每年端午節時,
家家戶戶都會將頭一年
懸於門上的艾葉取下,
制成艾絨,以備灸時所需,
尤其是在「一陽始生」的冬至節氣,
艾灸能起到溫陽補氣的作用。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記載:
「一切陽氣不足,
經脈下陷及虛寒性疾病,
皆可灸法。」
艾灸,
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
它的灸法也多種多樣。
它與針療配合,
便是我們熟知的 「針灸」 療法。
從古代的「炷如麥大」的麥粒灸,
到宋代的多種隔物灸,
再到14世紀加入其他藥物的艾卷灸,
直至現今的多種溫灸器灸…
它都離不開艾葉 「溫通」 之火的呵護。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