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一、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①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②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了一點兒就膩,也會成濕。
③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比如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海邊城市。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胃就像車廂,用來裝食物;脾就像車輪,負責運輸食物營養,如果脾濕氣重,就像輪浸了水,太重跑不動,就造成食物在胃裡淤積,稍微吃點胃脹。而且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需要借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二、濕氣形成的原因
1、熬夜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每天早睡,順便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2、嗜葷,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美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3、愛吃生冷食物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淇淋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4、喝酒應酬多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
5、少運動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6、久坐、久思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7、不通風
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裡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裡等。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8、女人月子沒有做好,遇水受風受寒。
9、地處濕氣較重的地區,比如南方、海邊潮濕環境。
以上都是造成體內濕氣的原因。
三、濕氣的症狀表現(濕氣測試表詳解)
1.頭皮屑多,頭部出油多,掉髮
2.耳內濕(耳禪濕)
3.眼皮下沉有眼袋
4.面部長斑冒痘(胃火),面色晦暗發黃出油
5.舌苔白厚且黏膩,舌頭邊緣有齒痕
6.睡覺流口水,打呼嚕
7.起床後昏沉、疲倦、乏力、嗜睡
8.早起惡心幹嘔,痰多嗓子不利
9.慢性咽炎
10.食欲不振,胃脹
11.消化不好,脾胃功能失調
12.虛胖水腫小肚子大,身體變胖臃腫
13.手腳冰涼,愛出虛汗
14.長期便秘,小便混濁
15.大便黏馬桶不成形,很難沖下去
16.怕冷怕熱,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17.婦女白帶多,陰部潮濕瘙癢
18.長疣、濕疹、濕瘡
19.腳部起水泡甚至潰爛
20.性機能減退,對房事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