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
無論是糖尿病還是高血壓患者,在把血糖、血壓降下來的同時,對低密度脂蛋白也要進行嚴格控制,而對於發生了心腦血管病的人,低密度脂蛋白必須控制達標也是治療的重中之重,因為低密度脂蛋白在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那麼,對於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堵塞」的血管,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下來,原來堵塞的血管會有什麼變化?血管能被疏通嗎?
相信所有存在這樣問題的人都想知道答案是什麼,那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是如何形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又在其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 形象地說,人的血管是一條彈性十足的管道,管道的內表面非常柔軟且光滑,不僅有助於血液以最小的阻力順暢地流動,還能通過收縮功能擴張血管容納更多的血液維持正常的血壓。但當血壓升高時,血液對血管內皮的衝擊力不斷加大,時間長了柔軟的內皮便會受到損傷,變得粗糙而不平整甚至發生破損。
- 這樣的血管內皮增大了血液流動的阻力,其中的大分子顆粒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就有了與血管內皮更多的接觸機會,而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種運輸脂肪的運載工具,它會把更多的脂肪帶入血管內皮中。
- 當血管內皮中沉積了過多的脂肪時,血管就會啟動清除機制,產生大量的吞噬細胞把過多的脂肪「吞吃掉」,以避免血管受到損傷。此時,如果對低密度脂蛋白進行有效控制,阻斷更多的脂肪運送進血管內皮,在吞噬細胞的作用下,沉積於血管內皮中的脂肪被清除,血管便能得以免遭破壞。
- 但如果低密度脂蛋白沒有減少甚至還越來越多,進入血管內皮的脂肪也會更多,不但吞噬細胞吞吃不過來,還可能因吞吃過量而受損死亡,就會連同過多的脂肪一起大量積存在血管內皮中並不斷進入血管中膜層,此時就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醫學上把中膜層厚度超過了1mm時稱為斑塊形成。
由此可見,高血糖、高血壓等是造成血管內皮受損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積極進行有效控制的,但如果能把低密度脂蛋白降到更低的水平,在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發生中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患者必須對低密度脂蛋白進行嚴格控制的原因。
了解了這些知識,再來看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後,原來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血管會發生什麼變化?
- 首先,有效減少了脂肪進入血管內皮,阻止了動脈硬化發生及血管病變的繼續進展。
- 其次,如果血管病變處於吞噬細胞「吞吃」脂肪期,隨著脂肪沉積的減少,先前沉積的脂肪被逐漸清除,血管得到有效保護而避免了病變發生,甚至輕微的病變可以得到逆轉;但如果已經發生了大量吞噬細胞受損死亡且已經形成了較大的斑塊,由於沉積的脂肪已經發生了變性,便會永久性的存在於血管中膜內,斑塊也便無法被消除了。
- 第三,對於無法消除的斑塊,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強斑塊的穩定性,避免發生破裂,否則破裂斑塊中的變性脂肪暴露在血液中,會引來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堵塞血管。因為斑塊的外表面實際由血管內皮層纖維化而形成,此時有效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對穩定斑塊外層將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好,至少可以阻止與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進展,防止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對於已經形成的斑塊,雖然不能清除掉,也不能疏通斑塊造成的血管堵塞,但卻起到了防止堵塞加重的作用,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那麼,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多少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呢?
- 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存在損傷血管內皮風險的人,低密度脂蛋白應當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不能以正常人3.37mmol/L的正常值來要求。
- 對於已經發生了心腦血管病或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人,低密度脂蛋白應當控制在1.8mmol/L以下,才能更有效預防病變的進展。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對於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因需要通過抑制機體脂代謝代謝做到,因此大多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降脂藥,且不能隨意停藥。
【如果此文幫到了您,點個讚打個賞點擊關注吧,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推薦閱讀
頸動脈斑塊一年後復查沒有了,可能嗎?如果是這樣的斑塊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