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不願吃藥?可以試試這個模型 | 溫故知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患者不願吃藥?可以試試這個模型 | 溫故知新 健康 第1張

醫脈通導讀

醫生應努力促成與患者的共同決策。然而,在達成決策之前,醫生應真正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全面解釋與用藥有關的重要利弊得失,下文中的模型可能有幫助。

醫生應密切關注藥物的療效,尤其是已緩解及應答不佳的患者:證據顯示,療效是患者堅持用藥的最重要的動力之一。

醫生應充分利用患者身邊的人,打好針對疾病的「群眾戰爭」,因為這些人可能成為可靠的信息來源,並可以為患者提供現實的支持。

本文於2017年12月28日首發於醫脈通精神科,經應多名讀者的要求予以回顧。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看和檢索歷史文章。

患者不願吃藥?可以試試這個模型 | 溫故知新 健康 第2張

眾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一直是個大問題。半個世紀前的研究已經顯示,4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遵醫囑服藥;時至今日,盡管藥物已更新換代,但治療不依從的患者比例仍在40%-55%之間。遺憾的是,人們尚未找到明確有效的依從性干預策略,很多患者仍在發病-入院-好轉出院-不用藥-復發-再入院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依從性決策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由Becker等研發,這一心理模型最初用於解釋患者為何對健康項目持抵觸態度。基於該模型,荷蘭的兩位研究者Martijn J. Kikkert及Jack Dekker構建了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框架,旨在探討與患者決策相關的眾多關鍵因素,如圖1。

(點擊圖片可放大)

患者不願吃藥?可以試試這個模型 | 溫故知新 健康 第3張

圖1 以患者為中心的依從性決策模型

(Kikkert MJ, Dekker J. 2017)

該框架認為,對於患者而言,用藥並不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或是一定要達到的某種結果,而不過是一種讓自己過得更好、做到盡可能好的治療轉歸的方式。毫無疑問,用藥有利弊,不用藥也有利弊,患者需加以權衡及選擇;然而,基於這些因素在患者眼中的重要性及可能性,患者總體會或多或少地傾向於依從治療。

有關藥物治療利弊的信息很容易獲得,可進一步分為短期及長期效應。例如,通過吃藥,患者很快就可以感覺好一些,還可以長期感覺良好較好。「感覺好」通常反映了患者一段時間內的主觀幸福度,可以受到藥物的影響。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通過服藥,「聲音」與焦慮感顯著減輕,而這一狀態可以長期延續下去。另外,除了復發或再入院這種很直接的不良後果外,一些間接因素,如社交及職業功能的恢復、自主權等,也可能被患者視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人質疑,精神病性障礙患者是否有能力做出理性的決策;然而,沒有證據顯示,如果一個人被診斷為精神病性障礙,他/她就會停止採用理性的決策方式。研究者認為,至少對於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採用共同決策是合理的,但一些患者可能會在決策過程中引入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共同決策的價值

上述模型並非作為一種干預工具而研發,但在臨床實踐中,該工具在醫患討論用藥依從性的問題時可以派上用場。為確保所有因素均能夠被討論到,醫生可以首先與患者完整地過一遍這個模型。

事實上,討論用藥利弊的技術常用於動機性干預。通過探索患者對用藥或不用藥後果的期待,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行為,把握患者對藥物功能及意義的感知,並找到患者用藥的阻礙或某些誤解。另外,醫生還應試圖了解,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期待究竟來源於患者自己的體驗還是道聽途說。患者為什麼不用藥或不能用藥,搞清這一問題是戰勝治療依從性不佳的第一步;每個潛在的問題可能需要不同的應對方法,如動機式訪談技術,調整藥物治療方案,讓患者家屬參與其中,改善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或在用藥過程中提供實際的支持。

另外,醫生顯示出對患者想法及顧慮的興趣,可以將討論焦點從用藥本身(「我希望你吃藥」)轉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我希望你過得更好」)上,進而有助於鞏固治療關係,帶來更好的轉歸。接下來,患者即應主動參與到治療決策中去。

大量證據顯示,共同決策可有效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包括精神障礙患者;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共同決策的意義可能高出醫生的想像,對於促進服藥行為大有裨益。不過,此時「服藥依從性」這一術語似乎就不那麼恰當了。其實不僅是開始用藥,在調藥或停藥時,共同決策同樣可能有益。事實上,針對停藥,很多醫生和患者也開始嘗試採用共同決策的方式。對於停藥而言,依從性指的則是積極監測停藥症狀,按預定的時間計劃減量,以及一旦出現問題的恰當處理。

與患者討論症狀及藥效的主觀感受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點看似是常識,但在臨床實踐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醫生並不很多。一項針對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性障礙患者的調查顯示,分別只有49%和30%的患者有機會與醫生討論藥物的潛在副作用及藥物的作用機制,有機會選擇藥物類型的患者不超過36%。醫患對話質量欠佳的另一個表現在於,醫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預估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結論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患者用藥或不用藥的動機。例如,促使患者服藥的主要動機包括主觀幸福感的增強及復發風險的下降,而阻止患者服藥的主要動機則包括副作用及失去自主權等。對於患者而言,依從治療是一個通往理想結果的方式,而不是結果本身;如果藥物讓患者感到不幸福,不依從幾乎難以避免。

未來的研究應致力於探索治療不依從的潛在機制及患者視角,以及醫患就藥物相關話題的對話的質量。假以時日,醫生有望制定個體化的依從性干預策略。另外,共同決策的方式也可通過強化治療聯盟而改善治療依從性。

患者不願吃藥?可以試試這個模型 | 溫故知新 健康 第4張

關注七大心理高危因素,提高治療依從性

文獻索引:Kikkert MJ, Dekker J. Medication Adherence Decis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17 Dec 7;19(6). pii: 17n02182. doi: 10.4088/PCC.17n02182.

患者不願吃藥?可以試試這個模型 | 溫故知新 健康 第5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