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病易誤診?是真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改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病易誤診?是真的 汪醫師產文 第1張

  血管事件容易被誤診

  最近,《診斷》雜誌刊登了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血管事件、感染和癌症三大類疾病最容易被誤診。這幾類疾病因誤診造成的危害,約占所有誤診危害的75%,血管事件則占22%。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NAM)將診斷錯誤定義為未能對患者的健康問題做出準確和及時的解釋,可能將該解釋傳達給患者。診斷錯誤被認為是醫療保健中可預防危害的一個主要來源。研究人員結合屍檢錯誤率和醫院總死亡人數可能,美國醫院每年可能有4萬~8萬病人的死亡與誤診相關,每年約有8萬~16萬人受到與嚴重誤診相關的傷害。根據特定研究中診斷錯誤率推斷出的可能表明,僅在初級保健中,每年就有1200萬名美國人出現診斷錯誤。同樣的研究發現,33%的診斷錯誤會導致「嚴重的永久性損傷」或「立即或不可避免的死亡」。這意味著至少有400萬人受到嚴重傷害,其中至少170萬人死於診斷錯誤。

  隨著大陸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已經高居大陸城市及農村主要致死性疾病之首。而美國的這項研究表明,心血管事件是非常容易被誤診的。由於廣大普通民眾沒有醫學背景,缺乏對於疾病早期一些臨床表現的認識,生活中被誤診的情況比比皆是。普通感冒被當成細菌感染,輸了兩個星期抗生素;結腸癌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被誤診為痔瘡,拖到晚期失去了治療的機會……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受著誤診的傷害?還有多少人因為不懂得求醫問診的重要性,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心血管病常見早期信號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病等多種類型的疾病,部分疾病的早期表現不夠典型,很多患者到醫院檢查時,經常會被誤診或者漏診,嚴重者會造成生命危險。

  心血管病的早期症狀常見的有呼吸困難、胸痛、心悸、乏力、頭暈等。下面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例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早期通常表現為活動後氣促、乏力,如果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雙下肢水腫甚至咳嗽、咯血等症狀,此時就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例二:穩定性心絞痛,早期通常表現為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或憋悶的感覺,主要位於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和左上肢,常發生於體力活動後,持續數分鐘,休息可能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後消失。如果在1個月內疼痛發作的頻率增加、程度加重、時限延長、誘發因素變化、硝酸類藥物緩解作用減弱,則要考慮不穩定性心絞痛的可能。

  例三:高血壓大多數起病緩慢、漸進,一般缺乏特殊的臨床表現,約l/5患者無症狀,僅在測量血壓時或發生心、腦、腎等並發症時才被發現。早期常見症狀有頭暈、頭痛、乏力、心悸等,呈輕度持續性,多數症狀可自行緩解,在緊張或勞累後加重,也可出現視物模糊、少尿等靶器官受損的症狀。如果大家發現自己出現了這些症狀,一定要提高警惕,盡早到正規醫院就診。

  不典型表現易被忽視

  冠心病患者很容易忽視和誤解某些與冠心病有關的非典型症狀——

  異位疼痛,如出現在咽喉、牙齒、頸項、上腹部、肩背部、左前臂,甚至下肢部位的疼痛。這類疼痛雖然部位各異,但誘因往往為勞累、寒冷、飽食、激動等。

  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不僅要與肩周炎、咽炎、三叉神經痛、消化系統疾病相鑒別,更要警惕冠心病的風險。

  在門診中見到很多老年人會誤以為心絞痛發作的表現就是典型的「胸口痛」,其實不然。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地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以發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

  典型心絞痛症狀是突然發生的位於胸骨體上段或中段之後的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區,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瀕死感,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動。疼痛歷時1分鐘~5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在1分鐘~2分鐘內(很少超過5分鐘)消失。常在勞累,情緒激動(發怒、焦急、過度興奮),受寒,飽食,吸煙時發生。

  而不典型的心絞痛可位於胸骨下段、左心前區或上腹部,放射至頸、下頜、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快消失或僅有左前胸不適、發悶感,常見於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

  如果大家有高血壓、吸煙、飲酒、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可能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定要警惕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如果自己出現了上述不適症狀,要及時就診於正規醫院,完善心肌酶、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相關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文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 梁巖 魏倩

  編輯:欒兆琳

  校對:餘運西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