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支架術後、冠心病、三高患者為了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往往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如何更安全、高效的利用藥物,最近,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8年)》,建議長期服藥的你仔細閱讀、並收藏這份報告。
截圖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官網
心血管用藥是用於心臟疾病治療、血管保護、血壓和血脂調節的藥品。包括降壓藥、抗心絞痛藥、血管活性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抗心律失常藥、強心藥和其他心血管系統藥。
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路共收到心血管系統用藥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2.9萬例,其中年齡45歲以上患者占87.5%,成為主要群體。降壓藥、抗心絞痛藥、血管活性藥位列用藥不良反應數量前三甲,口服制劑占56.8%,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神經系統、胃腸道、呼吸系統、皮膚及其附件、全身性損害。
發生不良反應,這些問題該重點關注
大家平時服用的藥物都是經過大量臨床驗證後安全、有效的藥品。那為何還會發生不良反應呢?通過對不良反應的人群走訪,我們找到了不良反應的原因:缺少監測、不規範用藥!
缺少監測:很多患者在初服藥物階段,或更換藥物後都忽視了常規的指標監測,對於自身的藥物耐受情況不了解、盲目用藥,無形中增加了用藥風險。
不規範用藥:有些患者不顧劑型、服藥方式,全憑感覺吃藥,或加服保健品、中藥,導致藥效被放大或減弱,不耐受反應大大提高而不自知。
例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掰開吃,加重胃部不適;服用抗凝藥,又大量服用三七粉,出血風險大大提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這樣服藥更安全!
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都是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控血壓的、降血脂的、穩斑塊的、抗心絞痛的、防心肌缺血的…多種多樣。如何用藥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讓藥效好好發揮呢?
合理用藥,多藥同服要謹慎
要遵從簡單的原則,能少用藥就少用,同時服用的藥物數量最好不超4種。多種疾病需要用藥時,也是優先治療緊急疾病。並在就醫時和醫生說明目前的服藥情況,讓醫生了解你的用藥史。
學會看藥物說明書
藥物說明書是幫助大家合理科學用藥的重要指南,通過藥物說明書了解藥物成分、服用劑量、正確服藥方法和不良反應。不要把藥品說明書看做「天書」,事實上,一般人都能掌握,老年人可以在家屬的協助下學習、了解。
正確保存藥物
想要藥物能治好病,首先需要保證藥物的有效性不受影響,絕大多數藥品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常見原因包括光線、濕氣和溫度等。藥品保存不當會變質,變質了的藥品有時從外觀上看不出來,但實質已發生變化,服用了變質藥品不但治不了病,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長期服藥要復查,藥可以越吃越少
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本都需要長期服藥,而很多患者往往認為只要按醫生說的吃藥就完事兒了,殊不知,長期服藥還需要復查。評價藥物治療效果、評估不良反應、調整藥物劑量都需要通過復查結果來作出判斷,發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人多是長期服藥而不復查的人群。
此外,服藥過程中還要多跟醫生溝通,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醫生也會不斷調整藥物劑量和用藥方案,慢病患者也可以藥越吃越少。
子女需要幫助老年患者正確用藥
由於老年患者基礎疾病較多、機體代謝水平較差以及用藥情況複雜等因素影響,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風險更大。2018年老年患者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65歲以上老年患者占58.7%。因此,子女應該更多關心老年父母用藥情況,將每種用藥的服用時間、劑量、注意事項幫父母備註好,避免錯服、漏服。
最後,如果服藥出現不良反應,請及時就醫,切勿自行處理。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