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糖低鹽低嘌呤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控制飲食量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3.低糖,低鹽、低嘌呤、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控制飲食量

(1)低糖:適當控制糖的攝入量,對糖尿病、伴發病及合併症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對糖尿病患者更為重要。糖類尤其是蔗糖、果糖可轉化為膽固醇、甘油三酯,能促進動脈硬化,脂質代謝素亂糖尿病患者適當減少糖的攝入量,增加蛋白質攝入量,使蛋白質占每天所需熱量的25%左右,是有益之舉。糖尿病患者還要經常吃些能抑制糖的吸收和合成,促進葡萄糖氧化的食物,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蔬菜有:苦瓜、南瓜、卷心菜、豆芽等。

(2)低鹽:眾多資料顯示,吃鹽的多少與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正相幹。各地飲食習慣不同,高血壓、冠心病、腦車中的發病率也有很大差異。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愛吃鹹食,所以北京人以上3種病發病率高於其他省市。有人把每天的食鹽量規定6克以下,對有些患者比較難做到,我們主張患這些病的人,飯菜做清淡一些,要改變愛吃鹹的習慣。

(3)低嘌呤:嘌呤是以核蛋白形式存在食物中,核蛋白經胃酸作用,生成蛋白質和核酸,核酸再經胰酶和小腸中多種酶的水解生成核苷酸,再進一步分解為核苷,後二者在細胞內大部分被轉化生成腺嘌呤和鳥嘌呤,最後合成尿酸。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嘌呤絕大部分合成尿酸,極少被身體利用。所以食物中嘌呤的多少,是影響血尿酸高低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來,痛風之所以有發病率上升的趨勢,主要原因就是國人攝入富含嘌呤的食品過多。目前國內啤酒肉、禽等含嘌呤豐富的食品銷量成數倍、數十倍增加,痛風病例迅速增加就不足為怪了。正常情況下,尿酸在人體內是一種抗氧化物,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一且體內尿酸濃度超標,就變成有害物質,可能引發痛風及多種器官的損害。因此限制過多攝取富含嘌呤的食品,是防治痛風及合併症的必要措施。

(4)低膽固醇:體內的膽固醇部分由肝臟合成,部分來自食物。膽固醇是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原料,是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性激素的主要成分,是人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正常情況下食源性膽固醇和肝臟合成的膽固醇,二者總是使血液中膽固醇維持平衡,保持正常的濃度,一且肝臟合成亢進或從飲食中攝入量明顯增多,就可能增加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當血液中膽固醇>5.2毫摩/升(200毫克/分升)時,冠心病,可疑冠心病發病率分別占31.3%、42%;45歲以上膽固醇增高者,比膽固醇正常的人,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高4倍多。

所以我們建議,對患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病合併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應採取以下措施:減肥,降低因肥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膽固合成增高的因素;不吃富含膽固醇的蛋黃、魚卵,黃,蝦子動物內臟及部分肉類等食品;適當多吃一些阻礙膽固醇合成、促進膽固醇分解、降低膽固醇吸收的食品。如保持食物中充足的纖維素,有益於體內膽固醇的平衡;多吃含維生素C和煙酰胺豐富的食物促進膽固醇轉化成膽汁鹽,使膽固醇下降。

有降膽固醇功能的食品有:奶、魚(海魚更佳)、豆制品、菜子油、橄欖油等多種植物油(含谷固醇、豆固醇、非飽和脂肪酸等可以降膽固醇物質);粗糧燕麥、苦養麥、魔芋、海帶、紫菜、卷心菜、芹菜、青椒、土豆蔥,大蒜、黑木耳、奇異果等,這些食品有抑制膽固醇吸收、合成,促使膽固醇氧化、分解的作用。

(5)低飽和脂肪酸:脂肪是人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每日飲食中合理的脂肪比例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二者主要在植物油內)和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動物脂肪,如豬油、黃油等),它們各占1/3,其中飽和脂肪酸之攝取量不多於10%,單不飽和脂肪酸要高於10%,而多不飽和脂肪酸要低於10%。

要限制脂肪總量,不論脂肪的來源如何,由脂肪供能應控制在總熱量的20%25%,即成人每天脂肪攝入量約40克,通常不超過50克。飽和脂肪酸易引起血脂升高,增強血小板凝集和促進血栓形成,多門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所以應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人,一般不超過總熱量的10%。健康專家建議,人們要少選用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陸地震物性食品,尤其要控制食用豬油、牛油、肥肉、奶油等動物油脂。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低糖低鹽低嘌呤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控制飲食量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