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煲仔飯、叉燒包、腸粉、艇仔粥……廣東人愛吃、懂吃、會吃天下聞名。但是,在這樣一個「美食天堂」,卻偏偏盛產「瘦子」。
據「中國肥胖指數」階段性研究成果顯示,廣東省肥胖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肥胖是撬動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癌症等發生的一個「支點」。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註)採訪專家,告訴你廣東人「吃不胖」的秘訣,幫你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受訪專家
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 馬志敏
軍事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博士 芮莉莉
中國註冊營養師 谷傳玲
跟「吃不胖」的廣東人學吃飯 同樣都是吃貨,廣東人為何吃不胖?除了遺傳基因,健康的飲食習慣功不可沒。看看廣東人是怎麼吃飯的吧!
1 頓頓蔬菜
廣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日不吃青(菜),走路不正經。」
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顯示,中國城鄉居民平均每日蔬菜攝入量為269.7克,其中,廣東人為302.1克,這個量已經達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對蔬菜攝入量的推薦(300~500克)。
科學依據:
蔬菜在各類食物中屬於能量最低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其他高能量食物攝入,對控制體重十分有利。
為保證每日蔬菜攝入量,建議大家每頓飯吃1~2個「拳頭」、一天吃至少5個「拳頭」。
對大部分人來說,早餐是最容易缺少蔬菜攝入的,建議配一把聖女果、一個西紅柿或一根黃瓜等,如果有條件煮飯,可以把小油菜、菠菜等綠葉菜用沸水焯十幾秒,撈出後淋上一點醬油或沙拉醬,也是一頓美味的早餐時蔬。
2 清淡烹調
廣東人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白斬雞和清蒸魚是廣東人餐桌上不可缺的經典菜。
與北方菜相比,粵菜的口味較清淡,烹調手法多用蒸煮、偏愛白灼、常用燉煲。
白灼菜心
潮汕火鍋,清淡原味
科學依據:
脂肪產生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2.25倍,與煎炸等相比,蒸煮、白灼等烹飪方式有助於人們減少對脂肪的攝入,控制能量攝入。
平時也推薦大家盡量選擇清蒸、白灼等烹飪方式,操作簡單,用時也短,十分方便。
3 飯前喝湯 廣東人飯前喝湯,不是像紫菜蛋花湯之類的速食湯,而是老火靚湯。
湯中通常食材豐富,會放些藥材,有清熱祛濕等效果,一般要煲兩三個小時。
科學依據:
飯前喝碗湯,能給人帶來暫時的飽腹感,飯量相對減少。
不過,煲湯時間過長,食材營養成分會有一定損失,湯中油脂也會比較多,喝前盡量撇去浮油。
對大家來說,把湯做得清淡些、在飯前喝湯的習慣可以借鏡。如果沒時間煲湯,飯前喝兩三百毫升的水,快吃飽時再喝兩百毫升,也能減少食量,有助於控制體重。
4 愛好飲茶 「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餘消遣,廣東人都喜歡去茶樓。
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廣東的茶葉年消費量接近25萬噸,約占全國總銷量的1/10。
科學依據:
目前沒有明確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喝茶與控制體重相幹。
但是,很多相幹性研究顯示,喝茶對於減肥和保持體重有顯著積極影響;同樣的條件下,飲茶者與不飲茶者相比,其腰圍及BMI(體重指數)都會有所下降。
5 餐具小巧 廣東菜都是小份量,選用餐具也十分小巧。
有一項吃自助餐的調查顯示,用大盤子的人比用小盤子的多給自己盛了52%的菜量,而且也多吃了45%的菜量。
科學依據:
一方面,用小碗、小盤子盛滿餐食,視覺上會讓人更有滿足感,充滿食欲;另一方面,大碗大份量容易剩飯,無形中給人造成心理壓力,導致人多吃。所以,大家平時選用一些小巧的餐具,有助於控制體重。
同樣是吃飯,南方人VS北方人
南北方人的口味差異,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南甜北鹹」。
具體來說,長江以南的地區偏愛甜味,糖是南方人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而黃河以北則偏向鹹味,做菜時常常放很多鹽和醬油。
1
北方人做菜偏鹹
「北鹹」多集中在山東一帶,俗稱魯菜。
北方人做菜偏鹹,喜歡用醬油等調料,有些菜肴太過重口,反而失去了食材原有的本味。鹽日均攝入量達12~18克,遠高於南方人的7~8克。
建議北方居民將醬油的使用量減少一半,烹飪時盡量多學習南方,選擇清蒸、白灼的方法;做菜放鹽別憑手感,每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2
南方人做菜偏甜
「南甜」的集中代表是江浙菜,杭州、無錫、上海人更是「甜出了名堂」。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糖攝入量為當日攝入總能量的5%左右,約為25~30克,而一份糖醋排骨約含75克糖,紅燒肉含糖40~50克,一道菜就吃完了兩三天的糖。
血糖升高會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還會刺激人體分泌更多胰島素,引起糖代謝異常。
建議江浙滬一帶居民,飯菜少放或不放糖,少吃高糖甜點;主食粗細搭配。
3
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面
除了「南甜北鹹」還有「南米北面」之說。
米和面在熱量、營養成分上,雖有些許差異,但基本可以忽略。兩者整體上沒有質的差別,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主食。
總體上看,大米和面粉都是經過精細加工的主食,它們提供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很少。
要想從主食中獲得更多營養,還是應該粗細搭配,用綠豆、燕麥等粗糧代替一部分精米白面。
肥胖的地區性:北邊比南邊胖
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內科學年鑒》發布的對中國肥胖程度的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式肥胖有明顯的地區性。
從圖片中可清晰的看到,在京津冀都市區(河北、北京、天津),新疆西北部和黑龍江省最北端地區,普通型肥胖發病率最高。
而在我國南部省份,各型肥胖發病率都較低。比如,北京的普通型肥胖率為26.6%,跑到海南,該數據僅為4.4%。
素以「吃貨」聞名的廣東,在肥胖這件事上位列全國倒數第五。
從基因上看,中國人更胖不起
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曾發文稱,BMI體重指數在35以上的肥胖人群平均壽命要比正常體重的人少8年,健康壽命少19年。
體重指數(BMI),是目前醫學界普遍使用的體型判斷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體質指數在18.5~24.9為正常,25~29.9為超重,30以上為肥胖。
東方人體質與西方人有較大差別,西方人的肥胖多是全身性肥胖,中國人的肥胖多是向心性肥胖(脂肪沉積以心臟、腹部為中心),且研究顯示,中國人不需要胖到西方人那個程度,就會出現諸多健康問題。
因此,我國提出了更適合國人的肥胖標準:
即體質指數大於等於24為超重,大於等於28為肥胖;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為腰部肥胖標準。
最後,專家強調,胖與不胖,關鍵要把握好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平衡,大家在學習健康飲食習慣的前提下,同樣要重視運動。▲
本期編輯:劉雲瑽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任琳賢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文章已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