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想到頸動脈斑塊可能導致中風,難免有點不安,光是留言就一長串:頸動脈有斑塊要不要吃藥,吃什麼藥好?能不能逆轉?需不需要手術剝離斑塊?……今天,可可就再跟大家聊一聊頸動脈斑塊。
1
動脈硬化從小就開始了
頸動脈斑塊幾乎人人難逃
跟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動脈硬化並不是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才發生的。有研究選取1歲左右夭折的孩子,將他們的血管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發現了黃色的脂質小點點。
也就是說,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從出生後就在不斷發展,並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成斑塊。我們都知道斑塊是脂質等血液成分的沉積,但這個過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血管是如何一步步狹窄堵塞的?
斑塊的形成過程
我們的血管壁有內、中、外三層,其中內膜最重要,它能分泌保護素,讓血管變得非常光滑。但如果某些有害物質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膽固醇就容易進入血管內皮,發生氧化、炎症刺激等反應,變成「搗亂分子」。
此時,身體就會派出巨噬細胞來「吃掉」膽固醇,應對血管危機。其中部分被「吃掉」的膽固醇會被細胞中的生物酶「消化」,但如果巨噬細胞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最後甚至會被「撐死」,變成泡沫細胞。
泡沫細胞不像巨噬細胞那樣可以自由移動,它只能待在原地。如果損傷血管的因素沒有清除,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泡沫細胞沉積在一起,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脂質核心,也就形成了斑塊。
由於泡沫細胞會刺激血管組織增生,在斑塊與血管內皮增生的雙重作用下,血管就會越變越窄,從而影響血流。
頸動脈最容易「受傷」
為了保證各組織器官都能得到充足的血液,心臟泵出的血液壓力很高。不過,一般來說,動脈血管能夠扛住這樣的「高壓」。
但動脈血管分叉的地方不太一樣,此處受到的壓力和剪切力是最大的,久而久之,難免出現機械損傷,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更容易沉積在此處。
而頸總動脈就有這樣一個「Y」字形分叉,當血液向上湧動時,分叉處更易出現沖擊、旋渦,也就更容易形成斑塊,所以頸動脈斑塊發病率也相對更高。
有調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的人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是40%,45歲以上確診過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接近80%;而60歲以上的人群,檢出率幾乎高達100%!
那麼查出頸動脈斑塊後該怎麼辦?先判斷其危險程度。
2
頸動脈斑塊是否危險
主要看這2點
大腦需要心臟的供血來為腦細胞提供充足的營養,而頸動脈是連接大腦和心臟的重要通道,所以當頸動脈狹窄堵塞時,不僅會影響大腦供血,也可能誘發缺血性腦卒中。
有數據顯示:約50~75%的缺血性中風都是由頸動脈病變造成的,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但要說明的是:發現頸動脈斑塊不要過度緊張,並非所有頸動脈斑塊都會引發腦卒中,其危險程度主要與斑塊的大小及性質有關。
從斑塊大小來說
◎如果頸動脈斑塊較小,血管狹窄50%以下,無大腦缺血症狀,血脂在正常範圍內,一般不用擔心。可根據個人情況考慮是否需要治療,具體請遵醫囑;
◎如果頸動脈斑塊較大,血管狹窄50%以上,可能出現斑塊破裂或大腦供血不足,需要藥物治療,並嚴格控制危險因素;
◎如果頸動脈斑塊大,血管狹窄達到70%,一定會對腦供血產生明顯影響,此時即便沒有症狀,也需積極治療,甚至需要考慮手術。
從斑塊性質來說
頸動脈斑塊有軟硬之分,不同斑塊的危險性也不一樣。
◎硬斑塊:即穩定性斑塊,已經鈣化變硬,表面有一層比較厚的纖維帽,不容易破裂繼發血栓。這種斑塊一般通過不斷長大的方式造成血管狹窄、堵塞,影響大腦供血。但成長速度不快,誘發卒中的風險就相對較小。
◎軟斑塊:即不穩定性斑塊,它的纖維帽薄,就像薄皮大餡兒的餃子,很容易破裂繼發血栓,一旦血栓堵塞頸動脈,或脫落後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就會影響大腦供血,誘發腦卒中。
【腦卒中的症狀表現】如果栓塞面積小,可出現頭暈、突然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運動障礙、失明等症狀;如果栓塞面積大,則可造成偏癱、失語、昏迷甚至死亡。出現這些症狀,需及時就醫診治。
3
定期做好超聲檢查
監測斑塊情況
已知較大或不穩定的斑塊更危險,可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斑塊大小及性質如何呢?這就需要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了。
超聲是檢查頸動脈斑塊的首選方案,定期做頸動脈超聲,可以看出關於斑塊三個問題:
①斑塊的大小
對頸動脈斑塊大小的診斷,主要是通過測量頸動脈內膜的厚度來進行的。
正常的內膜厚度在0.5~0.9毫米。
當厚度超過1毫米時,診斷為頸動脈內膜增厚;
當厚度超過1.2毫米時,診斷為頸動脈斑塊;
當厚度超過1.5毫米時,一般會直接診斷為頸動脈狹窄。
狹窄程度越嚴重,說明斑塊越大。
②斑塊的穩定性
斑塊的穩定性主要是看超聲結果的回聲來判斷。強回聲是穩定斑塊(硬斑塊);中等(混合)回聲是混合性斑塊,處於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之間;低回聲是不穩定斑塊(軟斑塊)。
③發生斑塊的範圍:即頸動脈血管中哪些地方存在斑塊。
4
頸動脈斑塊不能逆轉嗎?
倒也未必
查出頸動脈斑塊,就只能任由它存在了嗎?能不能逆轉?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出現,根本原因還是血管內皮受損,而人隨著年齡增長及不良因素的刺激,血管內皮受損的幾率越來越大。所以醫學上通常認為,斑塊一旦出現,除手術外,就只能減緩或是中止其增長,幾乎無法讓其消失。
但也有研究顯示,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礎上,配合一定的他汀藥物,絕大部分斑塊能夠穩定,不再發展或不再快速發展;少部分的斑塊甚至還能縮小。
這是因為他汀能夠壓縮泡沫細胞,相當於把斑塊變緊實了,所以看上去就是縮小了。如果斑塊小到不足以被診斷為頸動脈斑塊(即頸動脈血管內膜厚度小於1.2mm),就可以認為斑塊「消失」了。
這也就是說,斑塊存在可以「逆轉」的可能性。文獻資料中,也確實有過頸動脈斑塊消失的病例,只是非常罕見。
不過,斑塊的「消失」也很可能是暫時的,隨著人體日漸衰老,斑塊仍然會再次出現。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合理用藥,一般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5
控制頸動脈斑塊
需要雙管齊下
相比起讓頸動脈斑塊完全消失,抑制斑塊生長、穩定斑塊更容易做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腦卒中的發生。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控制危險因素,減少血管內皮損傷
如果血管內皮沒有損傷,膽固醇也就沒有機會乘虛而入,所以抑制斑塊生長的第一步就是要減少或避免血管內皮受損。
損傷血管內皮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以及吸煙有關。所以平時一定要積極遠離煙草、改善生活飲食習慣、遵醫囑用藥,盡量減少這些危險因素對血管的損傷。
另外,以下2招可以輔助保護血管內皮:
①補充維生素P
維生素P又叫蘆丁,有一定輔助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維持血管完整性的作用。其廣泛存在於蔬菜水果中,含量較多的食物主要有茄子、紫甘藍、橙、檸檬、杏、櫻桃、刺梨、蕎麥粉等。
②補充花青素
花青素是強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攻擊傷害,從而減少血管內皮損傷,預防動脈硬化。紫薯、黑米、甜菜、葡萄、桑葚、藍莓等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日常可適當多吃,其中蔬菜類需避免高溫烹飪,以免花青素流失。
合理使用他汀,降脂、穩定斑塊
關於他汀,人們最熟悉的作用就是降脂,但它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穩定斑塊。
①降脂
斑塊的主要成分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如果能避免LDL-C進入血管內皮,就能有效減少斑塊的發生。
研究發現,當血液LDL-C濃度降低至2 mmol/L時,LDL-C就停止向血管內皮中流動;當血液LDL-C濃度降低至1.8mmol/L時,血管內皮中的膽固醇就會逆流回血液。
所以,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極高危人群來說,醫生會建議將把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而他汀是一種能比較全面地調控血脂的藥,尤其對LDL-C升高引起的高血脂療效更佳,有降脂需要的人,應遵醫囑服用。
②穩定斑塊
他汀能夠減輕血管內壁的炎症反應,還具有穩定斑塊、防止斑塊破裂的作用,從而有助於避免血栓形成,預防中風的發生。
總之,如果醫生建議服用他汀,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TV我是大醫生官微(ID:woshidayisheng)
「吃好每天三頓飯」是著名臨床營養學家、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於康教授主持的權威健康科普平臺,歡迎關註!👇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