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 典籍摘要:
《名醫別錄》,「預腋癰腫,……利大小腸。」
《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本草綱目》:「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利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蠱毒,十二水腫,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苦甘,性大寒,有毒,入十二經。主水脹蠱毒,症結腹滿,急痛發汗,利大小腸,通月經,墮胎孕。」
《長沙藥解》黃元禦:「味苦,性寒,入足太陽膀胱經。瀉水飲之停留,通經脈之瘀澀。」
《本草匯言》:「逐諸有餘之水濕、濕熱及留飲、伏飲在中下二焦,為蠱毒,為脹滿,為大小便不通,用之立時奏效。」
二、現代研究:
成分:主含京大戟素、大戟醇、大戟酸、大戟苷,以及生物堿、有機酸、鞣質、樹脂膠、多糖等。
作用:本品有瀉下、鎮痛、鎮靜、抗腫瘤等作用。
藥理:動物實驗表明,大戟根的乙醚和熱水抽出液均有劇瀉作用,但無明顯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