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高通並購恩智浦緣何流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生不逢時:高通並購恩智浦緣何流產? 科技 第1張

昨日,高通這家全球最大的手機晶片製造商不得已放棄對恩智浦440億美元收購的事件,在網路上引起大範圍熱議。

其實回望高通並購恩智浦獲批的過程,高通可謂順風順水,先後獲得包括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韓國在內的八個國家和地區的批准,期間並未受到幾乎任何的阻礙。尤其是並購監管相當嚴苛的歐盟對於此次並購的批准,讓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政府放行此次並購自在情理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看似高通並購恩智浦這只「煮熟的鴨子」為何會飛走了(最後時刻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批准)?除了業內一直談論和擔心的對於未來中國物聯網、車聯網等產業的負面影響外,是否還有其它原因?

生不逢時:高通並購恩智浦緣何流產? 科技 第2張

不知業內是否記得,在高通並購恩智浦等待審批的過程中,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即博通在高通並購恩智浦的等批中,發起了對高通的並購。而當時高通使出渾身解數以阻止博通的並購,這之中恩智浦成為高通重要的籌碼之一。

眾所周知,博通擅於並購後的資本運作,而鑒於恩智浦的業務多為面向未來的業務。所以博通並不願意將恩智浦的價值計算在並購高通的報價之內。為此,高通將當初並購恩智浦的報價從380億美元,提高到現在的440億美元。以期通過在博通眼中為「雞肋」的恩智浦嚇走博通。

所幸的是,高通此舉確實發揮了作用,當其抬高對於恩智浦的並購價格後,博通非但沒有加價並購高通,反而降低了對於高通每股的並購價格,而此舉自然招致了當時高通股東們的不滿。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高通並購恩智浦如此的慷慨,從另一個角度勢必引發中國政府對此次並購,恩智浦於高通的戰略價值及二者合一之後對於中國相關產業影響的重度思考,加之當時部分中國媒體對於此次並購對於中國相關產業負面影響報導的推波助瀾,可以說,當時高通為了阻止博通並購而抬高收購恩智浦的價格為日後該交易獲得中國政府的審批增添了不小的負面因素。

除了上述之外,在高通並購恩智浦等待中國政府的審批中,「中興事件」浮出水面,並由此引發了中國整個科技產業和中國政府對於自主創新,尤其是產業核心—晶片自主創新的重新審視。

據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稱,中興去年在全球售出的約4500萬部智慧型手機,其中近一半使用高通晶片。而科技咨詢服務公司Canalys甚至認為,65%的中興手機都採用高通晶片。此外,有業內以中興旗下的 Nubia Z11 為例來說明其對於高通的依賴。其中 CPU、音頻解碼晶片、快充 IC、Wi-Fi 晶片、電源管理 IC、無線電射頻晶片等均來自高通。

實際上,中興對於高通的依賴僅是中國智慧型手機產業的縮影。

生不逢時:高通並購恩智浦緣何流產? 科技 第3張

事實是,根據美國主要半導體公司2017財年財報,在中國市場銷售金額最多的四家公司為英特爾、高通、美光、博通。其中,英特爾2017財年628億美元營收,中國占到148億美元,占比為23.6%;高通2017財年223億美元營收,中國占到145億美元,占比為65%;美光2017財年203億美元營收,中國占到103億美元,占比為50.7%;博通2017財年176億美元營收,中國占到95億美元,占比為54%。

高通在中國市場的營收比重高達65%,列四家公司之首。而「中興事件」無疑讓中國政府更具象地看到了縮影背後高通對於中國當下智慧型手機產業的壟斷力,以及對其一旦並購恩智浦,是否會在未來的物聯網和車聯網等產業中重演當下智慧型手機產業格局的擔心。

如果說上述是高通並購恩智浦待批過程中發生的難以預料的客觀因素而導致中國政府加深了對於此次並購負面影響擔心的話,高通此前主觀的努力,在不同的背景下也產生了事與願違的效果。

例如去年11月,中國主流手機廠商小米、OPPO、vivo與高通分別簽署了關於晶片採購的諒解備忘錄,三家公司表示有意向在未來三年間向高通採購價值總計不低於120億美元的部件;今年1月25日,高通再次與聯想、OPPO、vivo和小米分別簽署諒解備忘錄,四家公司有意在三年內向高通採購價值總計不低於20億美元的射頻前端部件。

本來高通是希望借此證明其對於中國產業的支持及與中國合作夥伴的共贏。但隨著「中興事件」及美國政府對於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為之名,行剽竊美國高新技術之事的指責而讓中國政府對於上述140億美元的大單究竟能否在未來換到新的技術,還是無形中又加大了高通在中國產業中的壟斷力產生疑問。

更為不巧的是,近期高通服務器晶片負責人Anand Chandrasekher的離職,讓業內普遍認為高通可能要退出服務器晶片市場,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高通兩年前曾經向中國的華芯通公司投資,希望幫助華芯通公司利用高通行業領先的ARM架構服務器晶片技術,研發出適合中國市場的國產化服務器晶片而與英特爾競爭和抗衡。但僅僅兩年之後高通就未戰先怯,不得不讓中國政府再次質疑類似合作的技術含量。

雖然高通高通公司總裁克里斯蒂安諾•阿蒙(Cristiano Amon)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否認了高通退出服務器晶片市場的傳聞,並稱將繼續支持華芯通,但在審批的最後階段,與中國廠商有著密切合作關係的高通重要部門高管的離職確實不會起到什麼正面的影響。

最後就是在審批前2個星期左右,高通在美國高通總部聖迭戈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再次重申了其專利授權的商業模式不變。尤其詳解了其在自動駕駛和物聯網領域的收費模式和標準,即自動駕駛將以汽車中的通訊裝置(MTU)的價格為基數,收取每台不超過5美元的許可費用。此外,高通對於支持4G NB IoT/eMTC的M2M模塊的許可費為50美分/每單元。

雖然從專利收費標準上,高通在物聯網和車聯網取消了費率的模式,但敢於在並購恩智浦未果之前就公布收費標準,已經從側面向中國政府證明了其在未來物聯網和車聯網的實力,而恩智浦在上述兩個代表未來的產業中也具有相當的優勢,此舉無疑再次加重了中國政府對於高通並購恩智浦後的擔憂。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此次高通並購恩智浦最終流產,高通未曾預料和把控的偶發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博通並購高通而引發高通並購恩智浦的提價而讓中國政府看到恩智浦的價值;如果沒有「中興事件」讓中國政府更具象地看到高通的壟斷力;如果沒有美國因為貿易戰而對中國市場換技術的指責,讓高通此前在中國市場的利好之舉變成利空,那麼高通並購恩智浦極有可能是另外的結局。所謂人算不如天算,也許用生不逢時來形容此次高通對於恩智浦的並購再恰當不過。

生不逢時:高通並購恩智浦緣何流產? 科技 第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