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國際著名的四大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子刊《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通過封面論文在線發表了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大學醫學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最新成果:「Association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of 1 μm or Less With Preterm Birth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孕期暴露於亞微米顆粒物(particular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s ≤ 1 μm, PM1)對早產發生的影響。
根據 2012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共分娩 1500 萬早產兒,每 10 個分娩的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早產兒,中國的早產兒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早產不僅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還對健康有長期的影響,早產兒發生腦癱、學習障礙、成年期冠心病、2 型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既往研究報導孕期的空氣污染 PM10、PM2.5 暴露和早產有關,但是關於孕期 PM1 暴露對早產的影響尚無研究報導。
馬旭研究員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基於 2013—2014 年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婦幼健康大數據,建立了約 130 萬人的出生隊列,並根據衛星遙感數據、地面監測站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和氣象數據推算每個孕婦暴露的 PM1 濃度,分析發現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整個孕期的 PM1 暴露每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分別導致早產的發生風險增加 7%、10%、4% 和 9%;高污染地區(PM1 濃度大於 52 微克/立方米)與低污染地區(PM1 濃度小於 34 微克/立方米)相比,孕產婦發生早產的風險增加 36%;研究還發現孕期 PM1 暴露對早產的影響在年齡較大(30~50 歲)、農村戶口、職業為農民、孕前超重或肥胖以及秋季懷孕的孕產婦人群中更強。
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制定了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PM2.5)的空氣質量標準,但是還沒有國家或地區制定關於 PM1 的空氣質量標準。這項研究首次為大氣污染物相關標準及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於採取有效措施減少空氣污染對孕婦發生早產的風險也有實用價值。
雪梨先驅晨報、雅虎新聞等17家境外新聞媒體先後轉PO了該研究的研究成果,並發表述評。其中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環境醫學研究員Leonardo Trasande說:「我們早就知道,空氣污染是早產的危險因素。這項研究的新穎之處在於對更容易被吸入的小顆粒(PM1)與早產的關聯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環境健康研究員Shruthi Mahalingaiah在郵件評論中指出「孕婦應減少暴露在空氣污染環境中,比如可減少戶外時間,或在外出時佩戴空氣過濾口罩」。澳大利亞環境研究所研究員James Whelan指出:「微粒污染沒有安全濃度,雖然澳大利亞的污染程度低於中國,但進一步減少顆粒污染對提高足月產和增加出生體重均具有保護性作用」。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馬旭教授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海俊教授為該論文並列通訊作者。該項研究獲得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新聞來源:
1.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666221
2.https://www.altmetric.com/details.php domain=jamanetwork.com&citation_id=31186125
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