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官兵/制圖毅達資本董事長 應文祿
未來10年是創投行業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私募股權投資創造財富的最佳時代,VC/PE自身就是最大的風口行業。
證券時報記者 李明珠
20年前,他是南鋼股份的總會計師,在推進公司上市的路上,懵懂中與風險投資進行了第一次親密接觸;13年前,他從宏圖高科分管經營業務的副總裁投身江蘇高投,摸索中探行國有創投的經營之路;如今,他是毅達資本的掌門人,變革中實踐了國有創投「混改」模式,掌管著近千億資金,率領中國最頂級的創投機構,將樸誠勇毅、不達不休的精神一路發揚。
用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自己的話來說,這輩子是注定的創投命。每周除了工作,他給自己安排的私人時間僅有兩次網球活動,連女兒都用「爸爸是超人」來形容他,這位創投老兵的人生軌跡背後,是「拼」出來的毅達資本,「拼」出來的創業投資路。
兩次擦肩結緣創投
人的命運似乎是早已注定,如同應文祿和創投的關係。
1991年對於中國創業投資行業來說,是有著異乎尋常意義的一年。1991年3月,國務院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中指出:「有關部門可以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用於風險較大的高新技術產品開發。條件成熟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可創辦風險投資公司」。同年,國家科委、財政部和中國工商銀行聯合發起成立「科技風險開發事業中心」。此後的五年間,各地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風險投資機構,1992年江蘇省風險投資公司就率先成立,是全國最早設立的省級專業股權投資機構,成為首批探索者。
「風險投資如今廣為人知,但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這個詞,對於所有人來講都是個新鮮事物。」應文祿回憶起來,「1988年我還在南鋼做成本科科長的時候,當時全國會計知識大獎賽各省選拔,比較幸運得了南京市狀元,就被選拔到省里,代表省隊去全國參加比賽,當時的領隊隊長覺得我各方面不錯,想帶我一起做風險投資,第一次聽說風投這個事情。」
彼時,風險投資在國內幾乎處於一片空白,以ChinaVest、IDG資本等進入中國為標誌,外資VC才剛剛開始了在中國的探索。江蘇省風險投資公司作為國有創投的先行者,也在摸索中前行,翻譯了很多美國的專業書籍,研究風險投資的運作。
直到在1996年、1997年南鋼股份上市籌備過程中,按照當時的發行條件,企業上市必須引入5個發起人,南鋼股份找到江蘇省風險投資公司,作為發起人之一。
當年,應文祿親自主導南鋼股份的上市工作,這也成為應文祿第一次和風險投資公司握手。「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年美國風險投資協會在南京金陵飯店有個培訓,江蘇風險投資公司主管談的就是投資機構要入股南鋼股份,需要給什麼樣的條件,有哪些約束,才真正了解到風險投資是怎麼回事。」他告訴記者,雖然當時沒有直接加入投資的隊伍,但從被投資企業的角度深刻的認識到估值和條款對於投資的重要性,而這一點成為影響日後投資決策的關鍵性因素。
時光很快就到了2005年,江蘇宏圖電子信息集團(簡稱:宏圖高科)、江蘇省信息化建設投資公司和江蘇省風險投資公司三家省屬企業通過合併重組方式組建了專業化投融資平台——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江蘇高投」),本在宏圖高科擔任分管經營業務副總裁的應文祿,因為熟悉資本市場,又在實體產業中歷練多年,專業加產業的背景,使得他成為了江蘇高投創始人之一,也印證了那句山不轉水轉的老話,最終還是入了這行,從此,應文祿踏上了風險投資之路。
從零起步打造投資團隊
2005年適逢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中小板也剛剛推出,加上中國企業當時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的熱潮,讓初入江蘇高投的應文祿,很快就看到了投資的魅力。印象很深的是兩個企業的上市。
「無錫尚德是江蘇高投成立後的第一筆投資,準備在海外上市,但是地點選擇在香港還是美國尚未決定,正好當時美國紐交所在上海做路演推廣,我們就帶著無錫尚德的管理層去了上海。」應文祿說,「那時候光伏產業在全中國沒有幾個人知道,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但是美國人對這個市場非常重視,美國紐交所的負責人專門到無錫看了企業,對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說這個企業很適合在美國上市,由於美國紐交所的積極推動無錫尚德非常快速的進入了上市通道,在2005年底就成功在海外上市,前後不到半年的時間。」無錫尚德的上市也成為了當年資本市場最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
另外一家就是南京高精傳動設備製造集團有限公司(後來更名為中國高速傳動),這家總部在南京的公司在齒輪軸的細分領域做到了第一,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那時候中國投資的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和現在的情況不太一樣,所謂的新興產業基本都在海外上市,中國資本市場更多的是容納傳統的製造業以及以大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企業上市,大量國有大中型企業占優勢,民營企業上市的比例不是很高。」他說。
基於兩個企業的成功上市,讓應文祿堅定了對中國風險投資行業前景的看好,由於江蘇高投在起步階段家底不是很厚,加上原來江蘇風險投資公司的運作是以LP的角色參與,並無投資實戰經驗,在三家公司合併之前,懂投資的所有人員幾乎全部離職,運作受到極大考驗。
想到當年那段起步時光,應文祿內心充滿了感慨:「我們真的是投資從零開始起步,相當於創業一樣,但清晰地認識到想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打造自己的投資團隊。」此後,開始迅速組建投資團隊,在2005年年底招聘的第一個人便是尤勁柏,現在已經成為了毅達資本的總裁,投資部第一任總經理是董梁,現在任職江蘇高投總裁,其他招聘的專業投資人員也獲得不錯的發展。也正是當年的高瞻遠矚,奠定了如今毅達資本最具戰鬥力的投資團隊,也形成了獨具江南特色的投資烙印。
在應文祿看來,江蘇是全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由於江蘇的產業結構特色,導致了江蘇股權投資機構的獨有特質。江蘇的中小企業發達,製造業也十分發達,企業家精神有低調、誠信又務實的特徵,做事有板有眼,和特有的江南文化和深刻的文化底蘊分不開。
這種文化背景下也潛移默化的形成了江蘇創投機構區別於其他地區機構的風格,江蘇的創投機構和江蘇的企業風格是相似的。對比來看,深圳改革開放比較早,民營經濟發展活躍,市場化程度較高,而且深圳比較包容,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在深圳發展,相對而言江蘇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養,圍繞江蘇以及江蘇周邊,比如安徽、浙江、山東等長江帶地區發展,不管是企業的性格,投資機構的性格,都有明顯的江南特質。
堅持到底
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由於國有創投當年受到國有股轉持充實社保政策、國有企業不能承擔有限合夥的GP責任以及決策體制、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市場化改革的呼聲強烈,在此背景下,江蘇高投於2014年初在國有創投改革探索中率先進行市場化實踐,國有投資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產物——毅達資本成功組建。而應文祿成為「脫帽」後的市場化機構毅達資本的董事長。
「剛開始改革的時候,壓力很大,沒有體制托底,能不能養活自己都是一個問題」。他回憶到,但是體制改革帶來的優勢,給了毅達資本最大的助力,市場化的魅力很快顯現,不僅每個員工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工作,合夥人也沖在了業務一線,平均每周立項十個項目,每周一的投審會經常開到半夜十二點。幹上了投資這行,就意味著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投資經理平均每人每年要看150家-200家企業,應文祿每年看過的項目也超過200個。
在應文祿的帶領下,從混改起步的48億基金管理規模,到2018年10月底,毅達資本管理團隊已經累計組建了85只不同定位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資本規模937億元,累計投資支持了720家創業企業,助推其中158家企業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毅達資本做到了質和量的飛躍。這與應文祿倡導投資的基本邏輯:堅持做好行業研究,沿產業鏈投資,時刻關注熱點,但不跟風、不盲從、不追高,堅守價值投資,密不可分。
他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巴菲特之所以產生於美國,是因為他處在美國的國運不斷上升的一個時期,巴菲特的主要投資布局在美國。而應文祿則堅定的相信,21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創投行業一定是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
在應文祿眼中,未來10年是創投行業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私募股權投資創造財富的最佳時代,VC/PE自身就是最大的風口行業,對標國際一流的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機構黑石、凱雷,都不僅僅局限於做股權投資,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毅達資本未來真正想構建的是一個大資產管理平台,以VC/PE為內核,多項資產管理業務並駕齊驅。
2018年10月,毅達資本組織了公司一年一度的文化之旅活動,應文祿將手下的愛將們帶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在海拔4700米雪山,不斷堅持,不斷攀登,不斷超越,看到了綿延起伏的雪山,不無感慨,雖然路上很苦,但堅持爬到了山頂,看到的是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如同投資路上一樣,一路堅持,超越自我,就能有很多收獲。
抓住下行機會逆勢布局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環保風暴、去杠桿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響開始疊加顯現,創業投資行業發展放緩,從「募、投、管、退」四個方面承受多種壓力,應文祿認為,現階段需要逆向思維智慧,堅守長期投資理念,在低點中尋找優質的投資標的。
「其實資本市場下行,市場環境變化對於投資機構而言,是個非常好的布局機會。逆周期對投資機構來說也是一場壓力考試,在逆周期之下,擠掉泡沫,才知道什麼才是最值得投資的標的」。應文祿表示,「我們需要抓住這次難得的再次發展的機會,今年以來投資人看項目的勤奮度更高,力度更大,投資保持勻速,但項目的挑選餘地多,談判空間也大了,行業逐步回歸到常態,過去投資機構哄抬估值的亂象下,反而比較難下手。」
過去有市場聲音認為毅達資本在互聯網明星項目上有所缺失,顯得過於傳統,但應文祿不這樣認為,經濟繁榮的時候,順風順水,靠水漲船高獲取收益是一種方式,很多投資機構利用這個周期也做了布局。他告訴記者,市場上曾經所謂的明星項目毅達資本基本都談過,有的可能是估值、條款的原因,有的可能是盡調開放度達不到要求的原因,最後都放棄了,我們堅信,投資寧可錯過,但不可犯錯。市場上也有不少投資機構靠明星項目撐門面,在上市前臨門一腳突擊,並不能體現專業性,也不符合在VC階段布局支持實體經濟的邏輯。
「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機構,要遵循自己在市場上多年磨練出來的打法,不盲目跟風,保持一份淡定和從容。」他說,「投任何項目,都要考慮兩個核心點,首先是估值,能否持續為投資人賺錢,其次,有沒有條款做保護,所有的企業在上市路上都難以做到百分百的成功,下行周期有條款和沒有條款的差距很大,我們兩年前看了一個文化類的熱門項目,當時估值10個億,今年只有3個億不到,如果當時投下去就會變得很麻煩,所以做投資要保持冷靜、自律、堅守投資本質。」
風雨交加的時候,大浪淘沙,裸泳的和專業選手都會浮出水面,考驗逆周期判斷價值的能力。簡而言之,對於投資機構而言,上行周期其實很難看出誰好誰壞,但下行周期時誰在裸泳一目了然。
他還特別強調,投資是「九分投、一分管」,有些機構簡單的按照書本上的「三分投、七分管」進行投資,其實是錯誤地理解了投資,一旦投錯,靠投後管理是沒有用的。應文祿表示,「九分投、一分管」並不是不重視投後管理,不需要投後管理,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正所謂投後管理流的淚,正是投前腦子進的水。作為投資機構來說,應該努力將風險管理擺在前面,尋找那些優秀的企業家,有良好成長性的產業和企業,而不要把時間精力浪費在那些不好的項目上去,投完以後要去花很多時間進行管理,本末倒置,花費很多時間卻依然難以產生效果。
盡管目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備案數量超過14000家,管理資金規模也超過7萬億,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仍然是個新生的小眾行業,社會大眾對其的認可度、知名度、美譽度還不高。對於大眾而言,超過90%的人還分不清創投和P2P理財、私募證券的區別;政府層面對創投的理解也還在逐漸加深過程中,而應文祿對於大量的泡沫故事、財富傳奇以及動不動將私募與股權投資簡單的掛鉤正有意無意地掩蓋著創投支持實體,支持創新,支持中小,支持科技進步的成果的現狀有一定擔心。
同時他也積極呼籲,創投機構應該主動響應監管、加強自律,提升行業的社會認可度,讓監管層更加理解這個新生的行業,制定更符合行業發展的監管策略,這是創投機構的責任和義務,更是行業良性發展的基石。
作者:李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