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身體很累,腦袋卻不累!你自律神經失調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時常覺得心悸、失眠、全身無力,卻找不出病因?答案可能是你的自律神經出了問題!

  有些企業主管經常抱怨身體很累,腦袋卻不累,拼命工作直到脾氣變壞、記憶力變差,才驚覺自己已經掉入自律神經失調的惡性循環中。

  自律神經失調這個最近在演藝圈、政商名流界最熱門的話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它是一種嚴重的病嗎?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個概念而已,醫生解釋,自律神經失調在醫學上被稱做精神官能症,一般相當常見。

  通常是因為過度焦慮緊張,導致各種生理不適的症狀,包括了失眠、焦慮、恐懼、憂鬱、強迫症、創傷症候群等,屬於症狀輕微的精神性疾病。

  根據歐美研究,大約每100人中就有30人曾經歷過自律神經失調的痛苦。

  國內的研究則是占15%,「但那已是十多年前的數據資料,」醫生指出,最近兩、三年這類情況有增加的趨勢,他推估現在國內自律神經失調者的比例,可能與歐美相當。

  「每個人可能一生中,多少會碰到一次吧,」看過不少求助無門的案例,現代社會講求速度、競爭,壓力大,有時難免會讓人疲於應付。

  先天性格與環境壓力,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

  適當的壓力可以激發潛能,但長期處於高壓力緊張的環境下,則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衡。

  自律神經系統是人體的全自動操控中心,負責管束不需提醒、自動自發的生理運作,如心跳、血壓、脈搏等,且會受到感情、情緒影響。

  自律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沿著脊髓神經像大樹分支一樣,分布到全身的內臟及血管。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必須相互協調制衡,如同陰陽調合,才能使人體維持正常運作。

  急驚風的交感神經,負責沖鋒陷陣,應付外來緊急狀態,如恐懼、壓力等,並刺激腎上腺分泌,比如心跳加快等,使身體主要系統活動力增加。

  副交感神經正好相反,像個慢郎中,抑制心跳、血壓,使呼吸平緩,降低能量消耗,讓身體器官進行休養及修復。

  當身體長期處於亢奮狀態,譬如說壓力大或連續熬夜時,會強迫刺激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分泌旺盛。

  如此一來,不但精神無法集中、情緒變壞,影響範圍甚至遍布全身,如同一路敲響警鐘般,出現手腳冰冷、發麻、冒冷汗、肚子痛、舌頭麻苦、心悸等全身不舒服症狀,陳仁澤醫師提到。

  此外,自律神經失調與個性、體質也有密切關係。

  面對相同壓力事件,有人可以一笑置之,有人卻緊張到快要窒息。

  當外界壓力大於本身抗壓性,家屬親友的協助又不足,問題便出現了。

  講話快、吃飯快、一切都講求速度的A型性格人,通常屬於較易自律神經失調的「高危險群」。

  其中,有些A型性格人,平常只要一碰到壓力,無論事件大小,反應十分激烈。尤其隨著環境惡化,心慌、呼吸困難等身體不適的次數會愈來愈多。

  另有一種A型性格人,平日經常憂心忡忡,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卻不知道焦慮的理由為何。一點小事就煩惱,容易鑽牛角尖,是標準的緊張大師,也是一般人常說的煩躁。

  此外,研究發現,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運作。

  研究發現生理期前後、產後、更年期等,都是較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時期。

  其實,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警訊,提醒你壓力、緊張已經超過身體所能負擔。

  若是忽略不處理,基本上不會造成腦部損傷,但卻會產生「耗盡症候群」(Burnoutsyndrome):脾氣變差、很容易不耐煩、失眠、頭痛且記憶力不集中,只要一放假休息,就覺得全身不舒服。

  國外報告顯示,這些人會借助酒精和煙癮來排解壓力,加上長期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的危害相當大,」湯華盛主任提醒。

  隨時放鬆,扭轉乾坤

  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獲得緩解,毋須吃藥看醫生。

  但是當緊張憂慮程度,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或是人際關係時,可能需要尋求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幫助。

  目前一般治療方式,以安眠藥、抗焦慮藥及抗憂鬱藥物為主,通常需服藥兩個星期至一個月,情況好轉便可以停藥。大部份的人都可以康復。

  最基本的解決方法,是覺察自己的能力極限,適時紓解壓力。

  「A型性格的人要跟B型性格的人多學學,記得有時要慢下來,」辦公室里縈繞著柑橘的溫暖甜香,喜歡點精油燈紓壓的湯華盛覺得,生活是變化彈性的曲線,不要只顧往前沖,為自己多留點空檔的時間,規律的休息,才能讓自律神經維持在良好抗壓狀態。

  「你要強迫自己休息,該休息就要休息,不是等到放長假才去休息,」湯華盛感慨地說,壓力像水庫一樣,平時要泄洪,才不會有潰堤危險。

  以前他從早上九點看診看到下午兩點,只要一坐下,連上廁所時間都沒有。

  現在,他懂得看診一、兩小時,就走出去上上洗手間、倒倒茶、吃個東西聊一聊,給自己小小的Break(空檔),讓身心有一個喘息機會,「工作中隨時減壓,精神會更好,」這是他的深刻體認。

  規律運動,也是調節自律神經的好方法。

  快走、慢跑、散步、爬樓梯、瑜伽、氣功等,都是隨時可做的放鬆技巧。

  別忘了,身體本來便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只要你願意給它機會。

▼ 汪國麟醫師 ▼

精選診所: 【汪國麟醫師】

人類「生什麼病就吃什麼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已從急症或感染變成了慢性病,而藥物不再是修復健康的唯一選項 慢性病的成因複雜多變、不只一端,只倚賴藥物必定以失敗收場 人從來就不會因為缺少某個藥物而生病,反之 飲食、營養、生活形態與環境會左右基因的表現,會讓人體延年益壽,或是病入膏肓 這些才是人體療癒的基礎,而藥物只是最後不得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