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聽到「心血管病年輕化」,你是不是覺得離自己很遠?
這種從前的「老年病」,現在不光盯上了中青年,在有肥胖、超重、血脂異常的幫助下,它甚至把魔爪伸向了十幾歲的孩子,讓血管未老先衰。
血管硬化、變堵並不是一天就形成的,這個過程可能從孩童時期就已經「啟動」。《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註)採訪專家,教你測測自己的血管年齡,以及如何保持血管的年輕狀態。
受訪專家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趙清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醫科主任 梁東輝
首都兒科研究所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李曉惠
血管變堵,可能從十幾歲就「啟動」了
人的血管就像自來水管道一樣,但它更高級,因為它有彈性。
血管從人出生後就漸漸走上了「硬化」之路,由於輕重不同,有人會發病,有人則不會。臨床統計顯示,最小的從十幾歲開始就出現了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等趨勢。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研究,對141名體重正常的青少年、156名肥胖青少年和151名2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進行了5年隨訪。
結果發現:
-
與同齡健康者相比,有肥胖、糖尿病的青少年,頸動脈壁更厚更僵硬,進而造成了頸動脈過早老化。
-
收縮壓較高的青少年,血管壁變厚變硬的風險與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相似。
首都兒科研究所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李曉惠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兒童期動脈硬化並不少見,主要發生於超重、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兒童青少年人群中。
血管是如何變堵的?
正常的血管口徑大、管壁光滑柔軟且彈性好,輸送血液能力很強。
隨著年齡增長,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在血管內壁上越積越多,血管壁的口徑越來越窄,柔韌性也隨之降低,血管開始硬化。
一般情況下,血管從20歲開始老化,當存在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時,這種衰老還會加速。
血管縱剖面示意圖
血管橫截面示意圖
如圖所示,當血管發生老化時,管壁增厚、不光滑,出現不同厚度的斑塊、管腔狹窄,血管彈性下降、變脆。
嚴重時,因斑塊破裂,還會形成血栓,造血管不完全或完全堵塞。
測測你的血管年齡
想知道血管老化的程度,準確有快捷的辦法是到醫院做血管超聲。如果不方便,下面這兩個方法也可以幫你預估血管的年齡。
方法一:自測法
(1)情緒壓抑;(2)過於較真;(3)愛吃泡麵、餅乾、點心等;(4)愛吃肉類食品;(5)不願意運動;(6)每天吸煙支數乘以年齡超過400;(7)爬樓梯時感覺胸痛;(8)手腳發涼,有麻木感;(9)記憶力變差,經常丟三落四;(10)血壓升高;(11)膽固醇或血糖升高;(12)直系親屬中有人死於冠心病或中風。
-
符合1~4項,說明血管年齡尚屬年輕;
-
符合5~7項,提示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10歲以上;
-
符合8~12項,說明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
後兩種情況提示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的風險較大。
方法二:測量血壓
若高壓和低壓相差50毫米汞柱以上,提示可能有血管硬化情況,即發生老化。
由於血管肩負著全身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等功能,一旦血管出現老化,預示著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6招幫血管保持年輕
不想讓血管老得太快,生活中不妨用這些生活方式,給血管上點「保鮮劑」。
1
早睡早起不熬夜
熬夜等不規律作息是年輕人血管的大敵,會使多種腺體分泌過剩或不足,導致激素水平失調,引起器官功能的局部亢奮或萎靡,造成血管收縮異常,血壓升高。
建議每天23點之前入睡,每天保證8小時的睡眠。
2
少吃煎炸食物
飲食太油膩,會導致血液內膽固醇、三酯甘油等脂質濃度大幅提升,這些物質沉積在血管壁上容易堵塞血管。
建議少吃煎、炸食物,炒菜時少放食用油,烹飪多用蒸煮代替煎炸。
3
拒絕主動吸煙和二手煙
吸煙及二手煙,都會讓煙草中的尼古丁進入身體,最終導致血管壁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退變,血管變脆變硬。
4
少吃鹽和糖
鹽:吃鹽過量易升高血壓,降低血管彈性,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建議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
糖:長期吃糖過量可使胰島素分泌過多,加重胰島細胞負擔,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管內皮受損,血管變皺,誘發動脈硬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日攝入的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內。
5
每周打球或遊泳
運動不足,心臟泵血機能弱化,血液流速減慢,多餘的脂肪、膽固醇等更容易沉積在體內,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血管彈力減弱。
《英國體育醫學雜誌》刊登的一項國際研究稱,在保護心血管方面,乒乓球、網球和羽毛球等揮拍類運動名列第一,其次是遊泳,第三是其他有氧運動。建議每次運動的45~60分鐘,每周鍛煉3~5天。
6
保持心情愉悅
不良情緒可激活神經內分泌和血小板活性,引起內皮損傷,引起血管痙攣,增加血栓風險。突然爆發的情緒容易引著急性心腦血管事件。保持心情愉悅、遇事淡然處之,也是對心血管的一種保護。▲
本期編輯:張傑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