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會進針3法、行針5法、起針3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文學會進針3法、行針5法、起針3法 健康 第1張

導讀

一根小小的針,用起來也是大有講究。用針絕不是簡單的紮進、拔出,進針、行針、出針各有其方法,學會這些方法,能提高臨床治病效果。針灸名家王登旗教授臨床常用這些方法,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

重視進針的手法

朱璉在針灸治療操作中要求醫者要做到「五要」和「五不要」。「五要」是要穩重和藹,要聚精會神,要細心耐心,要觀察病情,要審察感覺;「五不要」是不要輕浮暴躁,不要精力分散,不要粗心大意,不要不看不問,不要亂扯濫談。王登旗教授指出,高明的醫師在臨證中要始終堅持這些原則,正如《靈樞·終始》所雲:「必一其神,令志在針。」王登旗教授臨床常用的進針手法主要有3種。

(1)緩慢捻進法

持針:右手拇、食、中三指執住針柄,手臂保持屈肘、舉腕和抬手姿勢,力量的重心放在腕部,這樣可以使捻動的針體轉動平穩而垂直,防止穴位皮膚緊張而顫動。

進針:進針前要做到「近、輕、穩」。所謂「近」,就是針尖避開毛孔,接觸皮膚。所謂「輕」,就是針尖接觸皮膚時要輕,不宜重壓,隻宜輕觸。所謂「穩」,即針尖接觸皮膚後手指拿針要穩。

針尖接觸皮膚後,要注意「直、虛、留、捻」「直」即針尖與皮膚要垂直。「虛」即執針柄的手指要稍放松。「留」即稍留針,並觀察皮膚有無抵觸感,若有抵觸,針尖下似有阻力或毛孔豎起。「捻」即手指輕輕地在原位上捻動針柄,但針尖不刺入皮膚,亦不離開針刺位置,每捻動幾次稍停會兒,反覆幾次,這時針下往往會出現麻或癢感,稱之為「皮膚感覺」或「皮膚針感」。此時應抓緊機會「虛捻」,即手指不用力,輕輕捻動針柄,使感覺從局部向附近甚至遠端擴散。若不需要產生「皮膚感覺」,可一邊捻動針柄,一邊稍加壓力,逐漸把針刺入皮內,並繼續捻進至原定的針刺深度並尋找針感。此過程約需30秒,整個進針過程所需時間少則1分鐘左右,多則可達10分鐘。

王登旗教授認為,緩慢捻進法主要有三大臨床特點:一是緩慢捻進法手法輕緩,皮膚有癢、麻的感覺,可起到鎮靜作用,適用於慢性病、心血管病和年老、體虛患者。二是能提高針刺效應,「虛捻」能使「皮膚感覺」更擴展和持續,有利於臨床症狀的緩解。三是因手指始終接觸針柄沒有觸及針身,能較好地預防感染。

一文學會進針3法、行針5法、起針3法 健康 第2張

(2)刺入捻進法

用棉球或酒精棉球裹住針體,右手拇、食兩指緊捏針體,露出針尖0.5~1cm,對準穴位將針尖穩、準、垂直地接觸皮膚,迅速刺入皮膚(穴位),然後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胖瘦捻動針柄至預定進針深度。此種進針法,適用於長毫針或較長毫針。多用於皮膚極敏感或急需止痛的患者,或肌肉豐厚部位的深刺,可先刺入後再捻進。此法雖然進針較快能減輕一些疼痛,但有時患者會出現驚跳,產生怕針的恐懼心理,同時針尖容易彎曲,對於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盡量少用此進針法。

(3)快速捻進法

執針的手勢像執鋼筆一樣,以右手拇、食、中三指執針柄,針尖穩、準地接觸穴位皮膚,食指向前、拇指向後捻動針柄,突然將針刺入穴位,進入至需要深度時提插抖針疾出;可能用拇、食兩指的指尖緊捏針柄,針尖對準穴位敏捷有力地在1~2秒內刺入。此法適用於短毫針,多用於急救和年齡較小的患兒。

2.

重視進針後的行針手法

針灸治病要想獲得較好療效,除了注意進針方法外,還要講求進針後的手法,特別是用毫針直刺和斜刺人體深部組織時。因為在臨床上並非每一個人、每個穴位都能獲得良好的酸、麻、脹、沉重等針感,在得氣不夠理想時,必須施行有效的行針手法,以達到治療目的。王登旗教授繼承了朱璉前輩常用的行針手法,主要有「進、退、捻、留、搗」等5種行針手法。

(1)進

「進」就是把針往下插,或直刺或捻動針柄向下刺入以「進」來測知患者的感覺,有感覺可以不進。有時為了尋找更好的感覺,可稍微捻進一些。

(2)退

「退」就是把針往上提,或直提或捻動針柄往上提。此法在探尋針感、加強針感或減弱針感時使用。

一文學會進針3法、行針5法、起針3法 健康 第3張

(3)捻

「捻」就是執針的指頭相互搓動,使針不斷地捻動。捻針掌握得好,對於出現適當感覺很重要,因進針時要捻,退針時亦要捻。出現針感的輕與重還取決於捻針時指頭的「虛」與「實」。「指實」捻動針柄則針感重,「指虛」捻動針柄則針感輕,且感覺放散較遠,會出現線條狀徐徐波動感。此法可用來加重針感或減輕針感。

(4)留

「留」指針進到一定深度,得氣後,不進不退,也不捻轉,暫時停在穴位內不動。此法主要用於較長時間的持續性刺激,以鞏固已獲得的效果。一般疼痛或劇烈性、痙攣性疼痛等均需進行一定時間的抑制,一般留針15~30分鐘,有些病證需留針30分鐘以上,甚至1小時左右。

(5)搗

「搗」就是把針向上、下、左、右、前、後進行搗動。本法用於針刺一定深度後未得氣,即局部出現「虛狀」「棉花樣」或「豆腐樣」時,為了尋找針感或加強針感時採用。

3.

重視起針法

行針達到針刺治病的目的後,將針取出稱之「起針」。王登旗教授的起針法主要有輕捻提出法、平穩拔出法和迅速抖出法3種。其中以第一種最為常用。

(1)輕捻提出法

醫者右手拇、食、中三指執針柄,捻動針柄時應「指虛」地將針輕捻輕提,邊捻邊提,最後將針輕松地取出。可用於直刺或斜刺方向的深刺和長毫針,分深部、中部和淺部三層起針。其作用是可以避免出血,以及不舒服的後遺感(使患者原有的較強針感逐漸消失),可觀察針體是否彎曲,還適用於彎針時起針。如運用得法,起針後患者無不適感覺。

一文學會進針3法、行針5法、起針3法 健康 第4張

(2)平穩拔出法

用左手食、中兩指夾著針體周圍壓在皮膚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指實」地緊捏針柄,不需捻轉,輕巧敏捷地將針體垂直拔出。此法用於較長毫針刺入深部以後的起針其作用是避免引起重感(除已達到治療目的,不再需要重感外)或留後遺感(此時針感較重,除有意留下後遺感外)。

(3)迅速抖出法

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實」地執針柄,當把針提到較淺的一定部位時又出現針感,立即把針快速地提插點刺,而後隨即抖出。用於短針速刺、淺刺的起針,尤其是急救。其作用是鼓舞人體正氣,激發經氣,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

來源:悅讀中醫

推薦閱讀

加群:各種專科護理微信群,趕緊加入

投稿:歡迎護士相幹的原創稿件投稿

關註按護士科室分類的微信公眾號

買書護理書籍,點擊下面」閱讀原文「選購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